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又曰。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又曰。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

  又曰。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又曰。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

  又曰。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

  又曰。呕家有痈脓者。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又曰。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又曰。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又曰。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又曰。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复极汗出者。以其人外气怫郁。

  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常氏云。可吴茱萸汤。

  又曰。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常氏云。前部不利。猪苓汤。后部不利。调胃承气汤。雍曰。哕者胃中有寒。不宜更服调胃承气汤。先宜服半夏生姜汤。腹满如故。后部不利者。小承气汤微和之。

  庞氏曰。三阳皆有合病。凡十四证。唯三阴无合病。

  卷八

  不可发汗四十条

  伤寒本论曰。夫以为疾病至急。仓卒寻按。要者难得。故重集诸可与不可方治。比之三阴三阳篇中。此易见也。又时有不止是三阴三阳。出在诸可与不可中也。

  仲景曰。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

  又曰。太阳病。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之。以营气不足。血少故也。庞氏云。前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宜桂枝汤。不责营不足。盖尺脉长大而迟。

  此必软紧而迟。不可汗。宜小建中汤。雍曰。桂枝本为解肌。不动经。

  故前阳明证中用之。麻黄则发汗动经也。常氏云。可小柴胡汤。雍曰。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瘥。与小柴胡汤。二药可相须用也。故庞氏又曰。凡脉紧病。必无汗。唯濡而紧。必有汗。勿误行桂枝。宜建中汤也。

  又曰。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一作濡而微弱)庞氏曰。汗则厥而烦躁不得眠。常氏云。可附子汤。

  又曰。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涩反在下。微则阳气不足。涩则无血。阳气反微。中风汗出而反躁烦。涩则无血。

  厥而且寒。阳微发汗。躁不得眠。雍曰。宜与小建中汤。

  又曰。动气在右。不可发汗。发汗则衄而渴。心苦烦。饮则吐水。

  庞氏曰。动气者。谓心腹中虚气动。若误汗者。先服五苓散一服。次服竹叶汤。朱氏曰。凡脉濡弱。不可发汗。诸动气在心腹上下左右。

  不可发汗。诸脉动数微弱。不可发汗。皆宜小建中汤。烦躁者。宜竹叶汤。雍曰。诸动气不可发汗者。皆宜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又曰。动气在左。不可发汗。发汗则头眩。汗不止。筋惕肉 。庞氏曰。此为逆。难治。先服茯苓白术散。汗止。续与小建中汤。朱氏同。雍曰。汗不止。筋惕肉 者。皆亡失津液证。不可茯苓汤也。

  又曰。动气在上。不可发汗。发汗则气上卫。正在心端。庞氏云。

  李根汤主之。朱氏同。常氏云。可奔豚汤。

  又曰。动气在下。不可发汗。发汗则无汗。心中大烦。骨节苦疼。

  目运恶寒。食则反吐。谷不得前。(一云谷不消化)庞氏云。先服大橘皮汤。得吐止。服小建中汤。朱氏同。常氏云。可柴胡桂枝汤、茯苓汤、小半夏汤。雍曰。大橘皮汤、茯苓汤、小半夏汤。皆可用以止吐。吐止而心中烦。骨节疼。恶寒证不去者。服柴胡桂枝汤。后服小建中汤。

  又曰。咽中闭塞。不可发汗。发汗则吐血。气欲绝。手足厥冷。欲得蜷卧。不能自温。庞氏云。甘草干姜汤主之。常氏曰。咽中闭塞。可小柴胡汤。设经发汗吐血者。柏叶艾叶汤。(金匮方)气微厥逆蜷卧者。可当归四逆汤。

  又曰。诸脉得数动微弱者。不可发汗。发汗则大便难。腹中干。

  (一云大便难胞中干)胃燥而烦。其形相象。根本异源。雍曰。宜小建中汤。

  又曰。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为阳运。微为阴寒。上实下虚。意欲得温。微弦为虚。不可发汗。发汗则寒 不能自还。常氏云。可当归四逆汤。

  又曰。咳者则剧。数吐涎沫。咽中必干。小便不利。心中饥烦。

  时而发。其形似疟。有寒无热。虚而寒 。咳而发汗。蜷而苦满。腹中复坚。(一作蜷而心痛)常氏云。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