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六

<篇名>三关观指举症

属性:\r三关观指举症图一\ps48a60.bmp\r
\r三关观指举症图二\ps48a61.bmp\r
\r三关观指举症图三\ps48a62.bmp\r
\r三关观指举症图四\ps48a63.bmp\r



<目录>卷之六

<篇名>三关观指脉法

属性:阴阳运合。男女成形。已分九窍四肢。乃生五脏六腑。部位既别。逆顺难明。若存寸舌
之浮沉。必乃横亡于孩子。须明虎口辨别。三关消详。用药始无差误。
寝后方将形脉看。要分寅卯辰三关。男看左手女看右。气寅风卯命辰安。纹青枝紫惊为
病。
纹紫枝红伤寒症。红为米粒肺结热。黑色透辰伤暑论。青纹泻痢胃家寒。白色微微即是疳。
枝赤涎潮胸痞膈黄纹隐隐困脾端。枝形宛为钩钓样。伤风伤寒分所向。向外伤风有汗形。向
内伤寒无汗相。枝青浑如鱼刺形。惊疳虚风三部分。枝直悬针青黑色。水惊肺热慢脾 。枝
如水字三关有。咳嗽积滞风疳久。枝如一字青红纹。总是惊风慢脾疾。一曲如环伤食于。两
曲如钩伤冷看。三曲长虫伤硬物。双钩脉样是伤寒。枝形或似如蛇样。定是脾经湿热多乱纹
食指如川字。食积相兼五脏疳。



<目录>卷之六

<篇名>脐风撮口

属性:脐风撮口。总为一病。未有脐风而不撮口。未有撮口而非脐风也。患此病者。九死一生
。盖
心。闭口属脾。风入于脐。先流于脾。由脾而至上传入于心。心为邪所客。故口不能开而频
撮也其发搐者。风使之也。究其病之所由。成有内外因之异。盖脐带系于胞。必其未生之时
。其母先感风邪。遗其邪于小儿。谓之胎风。其惊搐者。谓之胎惊。病从内得。故曰内因。
其或断脐之后。包裹失于周密。被窝风入来。及六七日。而脐带已脱。必成此症病从外得
。故曰外因。有以艾灸其脐。徒苦之耳。竟何益哉。欲求一生于万死之中。惟下之而已矣
。外此更无他法。



<目录>卷之六\脐风撮口

<篇名>立方

属性:\x复生饮\x 治一切脐风撮口。
牙皂 僵蚕 穿山甲(各六分) 麻黄 防风 胆星 半夏(各五分) 甘草(三分) 大黄
(一钱后入略煎一滚)
先即以此儿脱下脐带。煎五六沸去带。再入前药煎。临服加入姜汁竹沥各二茶匙。麝香
少许调匀。徐徐以匙灌之。以通利则有生机。
又方 前药不效。再服此剂。
牛黄 僵蚕(各一钱) 胆星(八分) 麝香(一分) 上为末。每服五分。姜汁调灌下。
封脐散 生南星为末。封脐。不可再见风。



<目录>卷之六

<篇名>重舌鹅口

属性:舌者。心之苗也。以为君火。其体本热。而况小儿以纯阳之躯。先受于胎。复感热于外
。其
之症。未必皆儿之自病。或者其母有以致之也。古人云。若要小儿安。常令饥与寒。饥则不
致于伤脾。寒则不致于生热。此保婴之道乎。所谓寒者。亦非使之冻也。惟令常温。不至甚

耳。冷暖得宜。岂复有鹅口重舌之患耶。然何以名之曰重舌。重者舌下肿突。其状又若一层
。故谓之重。非真有两舌也。何以名之曰鹅口。鹅口者。满口皆白。有似鹅之口中。俗谓之
雪口是也。分而言之。重舌属心。鹅舌属脾。合而言之。总为心热。何者。心统于脾。故
曰治于口也。使不由于心热。则口虽白。而舌自赤。何为而舌上皆白耶。大法内服泻心清热
之剂。而外敷凉药。则重者可消。白者可退矣。



<目录>卷之六\重舌鹅口

<篇名>立方

属性:\x清热饮\x 治重舌。
黄连 生地(各一钱) 甘草 木通 连翘 石莲子(各五分) 淡竹叶七片。时时灌入口
中。
\x泻脾饮\x 治鹅口。
山栀 石膏 黄连(各八分) 生地 黄芩 白茯苓(各七分) 灯心十茎。徐徐灌之即愈
\x凉心散\x 重舌鹅口。皆可吹入舌上。
青黛 硼砂 黄连(人乳拌晒) 人中白(各二钱 过) 风化硝 黄柏(各一钱) 冰片(
)上为极细末吹之。并治口疳。



<目录>卷之六

<篇名>丹毒门

属性:丹毒火症也。得于胎热。其母受胎之后。不忌胡椒姜蒜。煎熬炙爆。酒面之类。或感风
热。
或不节房事。皆能助火。火邪内攻。胎受其毒。而传气于儿。故小儿出胎之后。多有是症。
近则五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