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品

  石龙子

  石龙子 味咸,寒,有小毒。主五癃邪结气,破石淋下血,利小便水道。一名蜥(音锡)蜴(音亦),一名山龙子,一名守宫,一名石蜴。生平阳川谷及荆山石间。五月取,着石上令干。(恶硫黄、斑蝥、芜荑。)

  陶隐居云:其类有四种,一大形,纯黄色,为蛇医母,亦名蛇舅母,不入药;次似蛇医,小形长尾,见人不动,名龙子;次有小形而五色,尾青碧可爱,名蜥蜴,并不螫人;一种喜缘篱壁,名 (音偃)蜓(音电),形小而黑,乃言螫人必死,而未常闻中人。按:东方朔云:是非守宫,则蜥蜴,如此 蜓名守宫矣。以朱饲之,满三斤,杀,干末。以涂女子身,有交接事便脱,不尔如赤志,故谓守宫。今此一名守宫,犹如野葛、鬼臼之义也,殊难分别。唐本注云:此言四种者,蛇师,生山谷,头大尾短小,青黄或白斑者是。 蜓,似蛇师,不生山谷,在人家屋壁间,荆楚及江淮人名 蜓,河济之间名守宫,亦名荣螈(音元),又名蝎虎,以其常在屋壁,故名守宫,亦名壁宫,未必如术饲朱点妇人也,此皆假释尔。其名龙子及五色者,并名蜥蜴,以五色者为雄而良,色不备者为雌,劣尔,形皆细长,尾与身相类,似蛇着四足,去足便直蛇形也。蛇医则不然。按《尔雅》:亦互言之,并非真说。又云朱饲满三斤,四月、八月、九月采,去腹中物,火干之。

  图经曰:石龙子,生平阳川谷及荆山山石间,今处处有之。一名蜥(音锡)蜴(音亦)。

  谨按《尔雅》云:蝾螈,蜥蜴。蜥蜴,蜥蜓。 蜓,守宫也。疏释曰:《诗・小雅・正月》云:胡为虺蜴,蜴为此也。四者一物,形状相类而四名也。《字林》云:蝾螈,蛇医也。《说文》云:在草曰蜥蜴,在壁曰 蜓。《方:言》云:秦、晋、西夏谓之守宫,或谓之 (音卢)

  KT(音廛),或谓之刺易,南阳人呼 蜓,其在泽中者,谓之易蜥,楚谓之蛇医,或谓之螈蝾。

  又东方朔云:非守宫,即蜥蜴。按此诸文,即是在草泽中者,名蝾螈、蜥蜴,在壁者,名 蜓、守宫也。然则入药当用草泽者,以五色具者为雄而良,色不具者为雌,乃劣耳。五月取,着衍义曰:石龙子,蜥蜴也,今人但呼为蜴蜥,大者长七、八寸,身有金碧色。仁庙朝,有一蜥中出,饮水讫而入。良久,凡百十次,尚不已。樵者疑不免翻石视之,有冰雹一、二升。樵人讶而去,行为三、五里,大雨至,良久风雹暴作。今之州县根据法,用此祈雨。《经》云:治五癃,破石淋,利水道,亦此义乎。

  卷第二十一 中品

  木虻(音萌)

  木虻(音萌) 味苦,平,有毒。主目赤痛, 伤泪出,瘀血,血闭,寒热酸 (音西),无子。一名魂常。生汉中川泽,五月取。

  陶隐居云:此虻不啖血,状似虻而小,近道草中不见有,市人亦少有卖者,方:家所用,惟大绿色小虻,名鹿虻,大如蝇,啮牛马亦猛,市人采卖之。三种体,以疗血为本,余疗虽小有异同,用之按KT)色破中初出如白蛆,渐大羽化,坼破便飞,即能啮物。塞北亦有,岭南极多,如古度花成蚁耳。

  《本经》既出木虻,又出蜚虻,明知木虻是叶内之虻,飞虻是已飞之虫,飞是羽化,亦犹在蛹,如蚕之图经曰:木虻,生汉中川泽。蜚虻生江夏川谷,今并处处有之,而襄、汉近地尤多。虻有数虫,即家相承之用,入然今本草肘后方葛氏云:蛇螫人九窍皆血出方,取虻虫初食牛马血腹满者三七枚,烧服之。杨氏产乳:疗母困笃恐不济,去胎方:虻虫十枚,上捣为末,酒服之,即下。

  衍义曰:木虻,大小有三种。蜚虻,今人多用之,大如蜜蜂,腹凹褊,微黄绿色,雄、霸州

  卷第二十一 中品

  蜚虻

  味咸,微寒,有毒。主逐瘀血,破下血积,坚痞症瘕,寒热,通利血脉及九窍,女子月水不通,积聚,除贼血在胸腹五脏者,及喉痹结塞。生江夏川谷。五月取,腹有血者良。

  陶隐居云:此即今啖牛马血者,伺其腹满掩取干之,方:家皆呼为虻虫矣。唐本注云:三虻俱食牛马,非独此也,但得即堪用,何假血充,然始掩取。如以义求,应如养鹰,饥则为用,若伺其饱,何能除疾尔。臣禹锡等谨按药性论云:虻虫,使,一名蜚虻,恶麻黄。日华子云:破症结,消积脓,坠胎。入丸散,除去翅足,炒用。

  图经文具木虻条下。

  衍义文具木虻条下。

  卷第二十一 中品

  蜚蠊(音廉)

  味咸,寒,有毒。主血瘀症坚,寒热,破积聚,喉咽闭内塞,无子,通利血脉。生晋阳川泽及人家屋间,立秋采。

  陶隐居云:形亦似 虫而轻小能飞,本在草中。八月、九月知寒,多入人家屋里逃尔。

  有两、三种,以作廉姜气者为真,南人亦啖之。唐本注云:此虫,味辛辣而臭,汉中人食之,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