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1-本草

36-本草述钩元-第81页



正在加载语音引擎...

和者是。若产于滇广气猛而浊者。即 呼草果。
气味微苦而辛。微香性热。阳也。浮也。入足太阴阳明经。除寒燥湿。开郁行滞。主温 中。治一切冷气心腹痛。去客寒心与胃痛。健脾消食。止霍乱呕吐。治瘴疠寒疟泄痢。噎膈 痞满。痰饮积聚。方书治喘泄不能食胀满。螈 。黄胆。腰痛着痹。香港脚滞下。疝。草豆蔻 极辛而温。调散冷气甚速。(宗 )主散中土之寒。并寒之化湿以为郁滞者。凡风寒客邪在 胃口之上。当心作疼者。宜煨熟用之。(东垣)能散滞气。消膈上痰。惟明知身受寒邪。口 食寒物。胃脘作疼。方可用之温散。或湿痰郁结而成病者亦效。若热郁不可用。必需栀子之 剂。(丹溪)虚弱不能饮食者。宜与木瓜乌梅缩砂益智曲柏甘草生姜同用。(宗 )用草豆蔻 治中脘冷疼。鲜有得其真者。市家多以草仁假代。安获奇功。(嘉谟)总论详前
草果
草蔻之产滇黔南粤者。气猛而浊。俗呼草果。其形长大如诃子。其皮黑浓(紧浓而黑皱。

异于草蔻之黄白而薄。)而棱密。其子大粒成团。其性甚烈。其气辛臭。正如斑蝥之气。合 诸药同煎。气独薰鼻。
主治善破瘴疠。消谷食。及一切宿食停滞作胀闷及痛。(仲淳)性最辛烈。虽专消导。
而大耗脾胃之元阳。老弱虚羸切戒之。(嘉谟)草果亦有适宜于所患之证者。方书用治疟气 水肿胀满。霍乱中暑。虚劳积聚。痰饮呕吐。反胃。咳嗽血。蓄血胁痛。消瘅泄泻滞下。或 臣或佐。大者俱兼补益而行。与知母同用。治瘴疟寒热。取其一阴一阳无偏胜之害。盖草果 治太阴独胜之寒。知母治阳明独胜之火也。气虚瘴疟。热少寒多。或单寒不热。或虚热不寒。
(参此则 果仁熟附子等分。生姜七片。枣一枚。水一盏。煎半盏服。果附汤。治脾寒疟。大便泄而小 便多不能食者。即上方。脾肾不足。虚寒泄泻。草果仁一两。同舶茴香一两炒香。去茴不用。
吴茱萸 去萸 二方一则气虚。一则脾肾不足。玩其各用辅翼之味。则知所以用草果矣。
【目录】卷八\芳草部【篇名】肉豆蔻内容:一名肉果。花实皆似草豆蔻而无核。故名。然虽似草蔻。而皮肉之颗。实不同类。
外有皱纹。内有斑缬纹如槟榔。最易生蛀。惟烘干密封。则稍可留。
气味苦辛温。入手足阳明太阴经。主治温中下气。暖脾胃。止泻。固大肠。治积冷心腹 胀痛。霍乱冷疰呕沫。消宿食痰饮。疗冷热虚泄赤白痢。止小儿吐逆不下乳腹痛。方书治水 肿积聚。胀满不能食。疟痹反胃。霍乱。诸逆冲上。小便数疝。肉豆蔻温中补脾有功。脾得 补而善运。其气自下。非若香附陈皮之决泄也。(丹溪)泄痢久则用之。本草兼治冷热虚泄。
盖泄久则虽热者其气亦虚。非概用以温中也。(濒湖)君人参补骨脂吴萸五味砂仁。为治肾 泄及冷泄之圣药。得缩砂陈皮人参红曲山楂藿香麦芽。为开胃进食。消食止泻之上剂。独用 修事为末。枣肉和丸。或为末。缩砂汤下。名公子登筵散。开胃进食消导有殊功。老人虚泻。
肉豆蔻三钱。面裹煨熟研。乳香一两为末。陈米粉糊丸梧子大。每服六七十丸。米饮下。脾 泄气痢。肉豆蔻一颗。米醋调面。裹煨令熟。和面研末。更以 子一两。炒研末。相和。又 以陈廪米炒焦为末。和匀。每以二钱煎作饮。调前二味三钱。旦暮各一服。便瘥。
〔论〕肉豆蔻先苦而辛。得火中之金气。火为土母。是由肺以至乎胃。而效其温中下气 之用也。后辛居胜。而终以微凉得金中之肃气。金主降收。是又由胃以至于大肠。而效其且 降且收之用者。夫气之温者常升。然不全乎金之气。则不能由肺以降。气之降者属金。然不 禀乎温之气。则更不能由大肠以收。此味能使温气降而入中土者。全乎金也。(故温中治积 冷而善运化)能使收气更归大肠者。本乎温也。(故止泄痢)以火始而以金终。故金能效收 之用。苦温则气升。其理固不易也。凡痢病于湿热而气虚者。于苦寒黄连主药中。用此味及 木香佐之。乃能奏效。此岂徒以温味济寒哉。盖为能竟其肺之用耳。夫肺气能降亦能收。乃 竟阳中少阴之用。金火合德。义固如是。而粗工用以止痢。漫曰涩剂。彼恶乎知之。(此味 但不可施之实热下痢其气不大虚之人)抑更有宜进究者。黑锡丹疗诸逆冲上。上盛下虚。及 下元阳虚 元也。此义粗悉于白芷条下。当合参之。
缪氏云。大肠素有火热。及中暑热泄暴注。肠风下血。胃火齿痛者。忌。又湿热积滞方 盛。滞下初起。皆不宜服。
〔修治〕去壳。但用肉。油色肥实者佳。用汤调糯米粉。或醋调面包。灰火中煨黄熟。
取出。以纸捶去油净。勿犯铜铁。
【目录】卷八\芳草部【篇名】补骨脂内容:出波斯国。一名胡韭子。即婆固脂。俗讹为破故纸。今岭南诸州及岭外山 间 亦有之。实似麻粒。圆扁而黑。宜九月采。
味苦辛。气大温。阴中归阳。降多升少。入手厥阴心包络命门。及足太阴经。恶甘草芸 苔羊血。(但制方有与甘草同用者)主治通命门。归元阳。治五劳七伤风虚冷。骨髓衰败。
肾冷精流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