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服。 病
后虚弱。及高年阳衰不寐。六君子加炒枣仁炙黄 各一钱。 骨蒸心烦不眠。枣仁一两。水
二盏。研绞取汁。下粳米二合。煮粥候熟。下地黄汁一合。再煮匀食。 虚劳筋极。脚手拘
挛。指甲痛。数转筋。甚则舌卷卵缩。唇青面黑。木瓜虎胫骨酥炙五加皮当归酒浸桑寄生人
参黄 柏仁枣仁各一两。炙甘草半两。每服四钱。水一盏。姜五片。煎服。 喉舌生疮菌。
真琥珀生犀屑各一钱。人参枣仁去皮茯神去皮木辰砂各二钱。片脑一字。为末。炼蜜和为膏。
磁器收贮。疾作。每服一弹
〔论〕 酸枣仁所治。有多眠不眠之异。即本经首主寒热结气一语。足以概之。盖寒热
即阴阳之气。结而聚。则不得其合和而为阴阳之偏。凡多眠是阴胜于阳。宜以疏阴为先。生
用此味。不眠则阳胜于阴。宜以益阴为先。熟用此味。(所谓宜疏。即曰实。所谓宜益。即
曰虚。究之阴阳。各处其虚。非多眠属实。而不眠属虚。)疏阴者。导阴而使之化也。补阴
者。滋阴而俾之生也。生化之机合。缪氏故谓补血无如酸枣也。(生化之机合。则邪不得结。

举身中阴阳。其气为寒为热而偏胜者。即结聚于中。惟足少阳表里一身。足厥阴为阴阳独使
。故不论感伤寒热之错出。以变生中外者。先受于肝胆二经。而阴跷阳跷。行身左右之脉
。实合之(足少阳厥阴脉行身之侧)以见所患之证。如不眠多眠是也。(卫气不得入于阴。
常留于阳。阳气满。阳跷盛。阴气虚。故目不瞑也。卫气留于阴。不得行于阳。阴气盛。阴
跷满。阳气虚。故目闭也。此不眠及多眠之故。) 枣仁专入肝胆血分。生用以治多眠者。
疏阴中之壅气以致于阳也。其味酸而归于辛也。炒熟以治不眠者。发阴中之和气以召乎阳也。
其味酸辛而更归于甘也。阴中之壅气。疏之而能致于阳。则气之偏结于阴者。不病于寒矣。
阴中之和气。发之而能召乎阳。则气之偏结于阳者。不病于热矣。其为肝胆血分之要剂。职
是故欤。 方书枣仁首治中风。盖因入肝胆益血。血脏即风脏。故病于风者。即以益同脏之
血治之。至于挛惊癫狂诸证。皆虚风之治也。其补虚。自肝而外。当先属胆。次即属心。以
心为肝子。肝脏血虚。心已先亏其化源。故欲补心血。而不裕其用于肝。则生化之源无地也
。此外有治心肾不交之证者。以肝为一阴。一阴为独使。肝脏之血。原于水而成于火。枣仁
之交水火。正因其为厥阴经药耳。又阳跷阴跷二脉。足少阴肾之别脉也。方书治心肾不交。
故入兹味于诸药中。
性味酸敛。凡肝胆脾三经有实邪而热者。勿用。(仲淳)
〔修事〕 粒粗。勿碎皮者良。炒爆研细入药。如砂仁法。勿隔宿。



<目录>卷二十四\枳

<篇名>白棘

内容:一名棘刺棘针。独生而高者为枣。列生而低者为棘。白棘肥盛紫色枝。有皱薄白膜。先
剥起者。厥名取白。义当在此。
气味辛寒。 本经主心腹痛。痈肿溃脓。止痛。决刺结。 别录疗丈夫虚损阴痿。精自
出。补肾气。益精髓。 棘针疗腰痛喉痹不通。
附方 腹胁刺痛不可忍。因肾脏虚冷者。棘针钩子一合焙。槟榔二钱半。水一盏。煎五
分。入好酒半盏。更煎三五沸。分二服。疔疮恶肿。外治棘针倒钩烂者三枚。丁香七枚。同
入瓶烧存性。以月内孩子粪和涂。日三上之。又内服方。曲头棘刺三百枚。陈皮二两。水五
升。煎一升半。分服。
〔论〕 准绳治溲血有鹿茸丸。中用棘刺。且合桂附。是则此味补益。乃有为之前导而
致其功者。抑更行而且补。在诸药味。或未有如斯之兼善者也。



<目录>卷二十四\枳

<篇名>山茱萸

内容:木高丈余。叶似榆。二月开白花如杏。四月实如酸枣。赤色。五月采实。 一种雀儿苏
相似。但其核八棱。须辨之。
味酸平。气微温。阳中之阴。入足厥阴少阴经气分。又为肾之血药。 主温肝脏。助水
脏。强阴益精。补肾气。与阳道。暖腰膝。通九窍。安五脏。秘精气。止小便利。并除一切
风。逐一切气。治肾虚耳鸣耳闭。疗脑骨痛。久服明目。 方书治中风虚劳眩晕。伤燥咳嗽。
消瘅自汗。恐。腰痛胁痛。挛痹着痹。痿。香港脚。遗精浊淋泄泻。大便不通。疝痔。 人身
元气壮盛。由于精气坚固。山萸能闭精。所以壮元气也。(类明) 人身精气。赖温暖而后
充足。况肝肾居至阴之位。非得温暖之气。则孤阴无以生。此药正入二经。气温主补。味酸
主敛。故精气益而阴强也。其他所主之证。皆精气固元气壮之效耳。(仲淳) 仲景八味丸
益阳。以此为君。与六味之君地黄。殊用。 凡久泻。初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