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二钱。沙糖水调。炒服。绞肠痧痛。炒焦荞面。热水冲服。食之难消。其有沉积在肠
胃者。反藉之消去。(颖)肚腹微微作痛。出即泻。泻亦不多。日夜数行者。用荞麦面一味。
作饮。连食三四次即愈。此可征其炼积滞之功。咳嗽上气。荞麦粉四两。茶末二钱。生蜜二
两。


〔论〕荞麦始终得金气之全。金合于火以生化。故叶绿而茎赤。(凡物之生莫不资于风
木之
霜者
之疾
脾胃虚寒人食之。则大脱元气而落须眉。(濒湖)



<目录>卷十四\谷部

<篇名>粳

内容:即 也。粘者为糯。不粘者为粳。六七月收者为早粳。八九月收者为迟粳。十月收者为
晚粳。北方气寒。八九月收者。即可入药。南方气热。惟十月晚稻气凉。乃可入药。滇岭之
粳。性热。又惟彼土宜之。一种占谷。闽人始从占城国得之。宋时分给诸道为种。故今各处
皆有。高低俱可种。其熟最早。六七月收。品类亦多。有赤白二色。与粳大同小异。入药解
热。以晚粳为良。
气味甘平。北粳凉。南粳温。赤粳热。白粳凉。晚白粳寒。新粳热。陈粳凉。主治温中
益气
之则


〔论〕粳乃谷稻之总名。有早中晚三收。惟迟粳乘火土之气以生长。而斩获于仲秋之后。


气之旺以告成。宜于充食。为养生首赖。如早粳。金未进气。而土气亦不浓。(乘木火之气
以生长。而斩获于季夏之半。是火气全而土气亦司令也。)即晚粳。土气将退。而火气更失
时。以之剂量治病则可耳。(诸粳属立夏前种者。穗长而秧茂。迟之立夏后。则大不及。可
知凡物之生。必藉木火之气。而晚粳为火气失时也。)
\x淅二泔\x
洗米沉汁也。第二次者清而可用。故名。
气味甘寒。主治清热止烦渴。利小便凉血。吐血不止。陈红米泔水温服一钟。日三次。
衄血



<目录>卷十四\谷部

<篇名>稻

内容:(即糯稻)糯。粘稻也。粳。不粘稻也。本草所谓稻。乃专属糯。粳之粘者为糯。稷
之粘
\x糯米\x
味甘。性温。主治温中益气。暖脾胃。止虚寒泄痢。缩小便。收自汗。发痘疮。方书
喘头风蛊毒痔。脾病宜食糯。(孙真人)糯米性温。酿酒则热。熬饧尤甚。故脾肺虚寒者宜
之。(濒湖)冷泻者。炒食即止。老人溲数者。作粢糕或丸子夜食。亦止。其温肺暖脾可知。
痘证用之。亦取此义。(又)下痢噤口。糯谷一升。炒出白花。去壳。用姜汁拌湿。再炒为




黄川芎各五钱。水一升。煎八合。分服。
〔论〕糯米之用。温肺暖脾。但熟食粘滞壅气。炒食止泄健脾。至酿酒则热。熬饴热甚。

糯性粘滞难化。小儿病患最忌。若素有痰热风病。及脾病不能转输者。食之最能发病成

\x糯米泔\x
气味甘凉。益气止烦渴。(任意饮之即定。余详一卷水部。)



<目录>卷十四\谷部

<篇名>黍

内容:稷之粘者。与稷一类二种。今俗通呼为黍子。不复呼稷矣。
黍米气味甘温。主益气补中。(别录)黍者。暑也。以其象火。为南方之谷。性最粘滞。
其气
〔论〕黍即稷之粘者。其苗似粟而低小。其粒如粟而光滑。有赤白黄黑数种。苗色亦然。

其粘滞与糯同性。
而别录云益气补



<目录>卷十四\谷部

<篇名>大豆

内容:角曰荚。叶曰藿。茎曰萁。有黑白黄褐青斑数色。黑者名乌豆。可入药。及作豉充食
。黄者作腐榨油造酱。余但可作腐及炒食而已。乌豆。紧小者为雄。入药尤良。
\x黑大豆\x
味甘气平。(平即兼凉)肾之谷也。炒食热。煮食寒。作豉冷。造酱及生黄卷则平。
器)主治调中下气。通关脉。疗伤中淋露。散五脏结积内寒。冲酒。治阴毒腹痛。逐水胀
煮食。治温毒水肿。下热气肿。同桑柴灰煮食。下水鼓腹胀。除胃热痹。同甘草煮汤饮。

及产后头风。又治下痢脐痛。下气。活血。能解诸毒。牛胆贮之。止消渴。入盐煮。常时食

香港脚
治水消
其验乃
子土茯苓银花
血热觉有余血
直视。或手足
五升沃之。经
捶破。同沃之。产
经丸。治左瘫右痪。
注脚膝。行履艰难。及
生黑豆一斤。以斑蝥二十一枚
脐二两。乳香研一两。没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