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瘦人。昆布 。治膀胱结气。用高丽昆布一斤。米泔浸一
宿。洗去咸味。以水一斛煮熟。劈细。入葱白一握。寸断之。更煮极烂。乃下盐醋糁姜橘椒
末调和食之。仍宜食粱米粳米饭。极能下气。无所忌。海藻亦可。依法作之。
〔修治〕东流水煮半日。去咸味。焙干。
〔总论〕寒润下。咸软坚。独取海藻昆布二物。因其与水浮沉之性。从上而下。以致流
湿之



缪氏。二物脾家有湿者。弗服。



<目录>卷十三\石草部

<篇名>石斛

内容:五月生苗。七月开花。十月结实。出六安山谷。及荆襄汉中。江左庐州。浙中台
近以温台者为贵。谓其形似金钗。然气味腐浊。不若川产形颇修洁。气味清疏也。
味甘淡微咸。气平。味浓气薄。阳中阴也。入足阳明少阴。亦入手少阴经。主治伤中。
除痹下气。平胃气除热。清气益气。补肾暖水脏。壮筋骨。强阴益精。补五脏虚劳羸瘦。逐
皮肤邪热痱气。脚膝冷疼痹弱。治胃中虚热有功。(宗 )方书治中风虚劳。消瘅积聚。虚

夏月酒蒸代茶。顿健足力。囊湿精少。小便余沥者。宜加之。一法。每以二钱。入生姜
一片
气于
之源。
不能下精
以生。甘能
功。(仲淳)
草。益肾强四肢
益精。同枇杷叶麦
及逐皮肤邪热痱气。
〔论〕石斛生苗五月。以历秋冬。由土之水。而气乃完。取挂屋下。频浇以水。经年不
死。
(胃之
故除痹下气。而即以强阴益精。(甄氏所谓补肾益力。日华所谓暖水脏。壮筋骨。别录所谓
疗脚膝疼冷痹弱。皆不外是。)第其由脾胃而及四脏者。特以脾肾交通。欲益五脏之阴气。
须用此为关捩子。非谓淡平之性味。能专任补益之功也。人身脾与肾。互为化原。而脾肾
生化之气盛。又即为余脏之化原。是欲补五脏者。必先于脾。而欲益脾者。当不能舍肾矣。
世但知温命门之火以生脾土。至从胃肾之阴气相通以为补。多不致察。缘未识脾阴胃阳之升
降。各有攸宜耳。
〔辨治〕生溪石上者。名石斛。折之似有肉。形短而中实。生栎木上者。名木斛。折之
如麦



<目录>卷十三\石草部

<篇名>骨碎补

内容:出岭南虔吉诸州。今淮浙陕西夔路皆有。寄生石上。或木上背阴处。引根成条。上
白赤毛。及短叶附之。大叶似贯众。根扁而长。略似姜形。人呼猴姜。又为石毛姜。(
\x根\x
气味苦温。入足少阴经。主治破血止血。补伤折骨碎。散骨中毒瓦斯。风血疼痛。(血和
行痹。中风鹤膝风挛。泄泻淋遗精脱肛。久泻垂殆。诸药不效。用猴姜末。入猪肾中煨熟
。食之顿住。盖肾主二便。久泻属肾虚。不可专事脾胃也。(濒湖)凡痢后下虚。不善调养。
或远行。或房劳。或外感。致两足痿软。或痛或痹。遂成痢风。宜用独活寄生汤。加虎骨四
斤。仍以骨碎补三分之一同研取汁。酒解服之。外用杜牛膝杉木节萆 白芷南星煎汤。频频
熏洗。
淳)虚
常揩齿
痛牙动将落
耳鸣耳闭。
〔论〕骨碎补寄生木石背阴处。为阴气所钟。味苦气温。苦者火味。温者少火之气也。
禀阴
者也。
气以
而散毒
哉。阅
味于由
或治血
下虚。
缪氏。不宜与风燥药同用。
〔修治〕铜刀刮去黄赤毛。细切。蜜拌润。甑蒸一日。晒干用。急用只焙干。不蒸亦得。



<目录>卷十三\石草部

<篇名>石胡荽

内容:一名鹅不食草。生石缝及阴湿处。高二三寸。细茎小叶。宛如嫩芫荽。气辛。
不堪食。鹅亦不食之。冬月生苗。夏开细花黄色。(濒湖)
味辛气薰。入手太阴经。通鼻气。通鼻息。利九窍。能解毒散疮肿。明目。散目赤肿云
翳。
于天。
也。然
治目赤肿胀
二钱。青黛
〔论〕石胡荽多生阴湿地。冬月苗。夏月华。禀阴之收。而达于阳之极畅。故能通地气
于天



<目录>卷十三\石草部

<篇名>石苇

内容:多生阴崖险罅处。其叶长者近尺。阔寸余。柔韧如皮。背有黄毛。故名石苇。(濒湖)
味苦平。气微寒。主治劳热邪气。癃闭不通。(本经)止烦下气。通膀胱满。补五劳。
安五脏
捷于影
〔论〕石苇生于石旁。及阴崖险罅。得阴气最专。似于肾气有即补以为通之用。故统治
五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