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 藜芦气寒。味辛而苦。发散涌泄。专主吐越风痰。盖风木以水为母。火为子。
寒者
于下


气而大畅子气。俾风邪之壅而不下者。义取从治以上越之。要非其苦至极。则亦不能取效于
俄顷。而几其必吐也。观其夏生冬凋。水生者便不入药。可以思其炎上之性矣。
服一匕。则令人胸中烦闷。吐逆不止。凡有痰饮。或中蛊毒恶气者。借其空吐上涌之力。

〔修治〕 去芦头。止剔取根。糯米泔浸一宿。微炒用。不入汤药。



<目录>卷十\毒草部

<篇名>附子

内容:出犍为山谷及少室。近以蜀道绵州(今属成都。领县八。惟彰明出附子。彰明领乡
十。惟赤水为多。)龙州者为良。他处虽有。力薄不堪用也。十一月播种。入春生苗。
野艾而泽。叶类地麻而浓。花则瓣紫蕤黄。苞长而圆。实类桑葚。子细且黑。九月采
其品凡七。初种之化者为乌头。少有旁尖。身长而乌。附乌头而旁生。虽相须实不相
曰附子。左右附而偶生者。曰鬲子。种而独生无附。长三四寸者。曰天雄。附而尖者
锥。附而上出者。曰侧子。附而散生者。曰漏蓝子。皆脉络连贯。如子附母。而附子
故专附名也。凡种一而子六七以上。则皆小种。一而子二三。则稍大。若子特生。则
附子之形。以蹲坐正节角少者为上。有节多鼠乳者次之。形不正而伤缺风皱者为下。
之色。花白者为上。铁色者次之。青绿者为下。天雄乌头天锥。皆以丰实盈握者为胜
侧子。卑卑不数也。漏蓝即雷 所谓木鳖子。日华所谓虎掌。鬲子即乌喙。天锥
方书并无此名。功用当相同耳。(核)
气味大辛大热。微兼甘苦而有大毒。气浓味薄。可升可降。浮中沉无所不至。入手厥阴
命门
虚。
脏冷脾泄。暴泻脱阳。久冷反胃。久痢休息。寒湿痿痹拘挛。腰脊膝痛。脚疼冷弱不能行步
。更治偏风半身不遂。头风。肾厥头痛。(皆因阳虚)又疗下血虚寒。痈疽久漏。 全禀地

一点
质。
不足
抟)


用。
正宜速入。(述) 治湿药中。宜少加之引经。又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则便溺有节。乌附
是也
则拒
妙也
栀子

圣药
以行参
得桂则补
藉其同气以
冷病。(
得生干姜桂枝。主伤寒直中阴经。温中散寒而能出汗。 佐人参肉桂五味。补命门相火不
足。回阳有神。 得人参肉桂。治虚人暴寒入腹。痛泄。完谷不化。小水不禁。 得参 芍
味陈皮甘草。主痈疽溃去脓血过多。致饮食不进。恶心欲呕。不生肌肉。亦主久漏冷疮。
人参芍药炙草陈皮砂仁。主小儿慢惊。加莲肉扁豆。治吐泻不止。 得术桂牛膝木瓜橘皮
立止寒疝痛极。 得白术木瓜石斛萆 薏苡橘皮茯苓。治风湿麻痹肿痛。及香港脚之无热证者
。得人参橘皮。主久病呕哕。反胃虚而无热者。阳虚痹气。身非衣寒。中非受寒。气血不
行。一身如从水中出。此阳虚阴盛。名曰痹气。附子丸主之。黑附子川乌(通锉碎炒黄) 官

。温酒下。 髓少骨痹身寒。重衣不能热。腰脊疼不得俯仰。脚冷受热不遂。此肾脂枯涸不
行。髓少筋弱冻栗。故挛急。附子汤主之。黑附子独活防风各七分。川芎丹参萆 天麻白术
菖蒲山萸牛膝甘菊各五分。官桂炙草细辛各三分。当归一钱。黄 七分。枳壳四分。生姜五







为寒痞隔。故水凝而不通。惟服沉附汤。用生附子一个。去皮脐切片。生姜十斤。沉香一钱


毒攻
一盏
气上
满椒
也。
以余

乃效。 久痢休息。熟附子半两。研末。鸡子白二枚捣和。丸梧子大。倾入沸汤。煮数沸。
漉出作两服。米饮下。 小便虚闭。两尺脉沉微。用利水药不效者。虚寒也。附子一个。炮
去皮脐。盐水浸良久。泽泻一两。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灯心七茎。煎服愈。 按附子本治
阳虚阴盛之证。乃有
请更悉之。脱
为最急。救
冷汗自出。亦系
八片。白术干姜各
一帖。合渣并煎。再
葱白三七根研细。酒
熨脐及气海。勿令气冷
还自苏。若便放开。必死
〔论〕 附子为手少阴三焦命门之剂。所禀辛热。有合于壬水配丁。由命门而生心。故
其效
主血
阴翳
火不足。
阳微。而
之阴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