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于气分。并血分之阴结为污浊者。
不能解利乎。或疑气分之药何以并入血分。不知两阳明原从两太阴而透者。是以阳之合明。
即其阴之毕畅无等待也。白芷即禀夏气而芳洁。自应合阳明之体用以为功。故其气之洁以齐
者。即阳中之邪(风也)亦尽祛之。况于阴中之浊而不先致其洁齐乎。观于以当归为使可见
矣。顾其气味如是。何复治头痛之挟热者。夫天地之气。至夏而阳盛。此气化应然。初非偏
至之戾气也。况白芷纯辛。而苦味甚少。与他物之纯从火化者原难同论。惟纯阳之气。凡病
因于火热。概难独用之。(即石膏散之合芎芷以治头痛。可以类推。)至于女子漏下及胎漏滑
落。非借此味为补养。但秉阳明之正气以为解利。与破气通血者。自是不同也。白芷为手阳
明本药。又通行两阳明经。亦入手太阴经何也。盖人身阳气。胃有谷气以充之。即有肺以主
之。更即有大肠以收之。(白芷立秋则枯。应收气也。)此味纯阳。故其致阳明之气者。有始
有卒。安得不通三经以明其用乎。阅方书治痹。概用于下焦腰膝之病。非胃气之能致于三阴
三阳。而肺为主以达天气。即归于大肠之收降以达地气乎。(气归原。然后大肠司收气。以
气得至于肾肝之分。而肾固开窍于二阴也。)
缪氏云。性升而温。呕吐火逆者。禁用。漏下赤白。有由阴虚火炽而血热者。亦忌。痈
疽已
〔修治〕白色不蛀者良。入药微焙。治女子漏下等证。宜炒黑用。近时用锻石蒸煮。或
拌锻石曝晒。为不易炷。并欲色白也。不特失其本性。而燥烈之毒最深。用时无忽。



<目录>卷八\芳草部

<篇名>芍药

内容:入药宜白花单瓣之根。气味全浓。根之赤白。亦随花之赤白。近用赤芍。多于白芍中
寻取。白味有酸。赤味有苦。此其分辨处。今市肆一种赤芍。不知为何物草根。疡科儿医多
用之。为害殊甚。别赤白法。白根固白。赤根亦白。每根切取一片。各以法记。火酒润之。
覆盖过宿。白根转白。赤根转赤矣。
根味酸苦平。气微寒。可升可降。阴也。为手足太阴行经药。入肝脾血分。白补而赤泻。
白收而赤散。大都白者制肝补脾。陡健脾经。赤者调胃行肝。大利肝经。(成无己)芍药时
值闭藏。便行甲坼。一脉生阳。透机极早。世但称其酸敛降火。而不知主治邪气入腹闭拒成
痛。力能从中开发。逐邪内出。至涤除血痹。入破坚积疝瘕。更利小便。何一非收而行之之
效哉。(之颐)
〔论〕白芍味酸。本为肝剂。而于脾最切者。以脾之主在肝也。既为脾之主。则即为肺
之用。子母相生。肝又以肺为主也。但白者由肝而效肺之用。主气主收。赤者由肝而效心之
用。主血主散。总皆不离乎脾也。
白芍主治 酸寒收阴。酸苦泄肝。安脾肺。收胃气。(利胃气不通)理中气。敛逆气。
和血脉。固腠理。治脾虚中满。心下痞。胁下痛。善噫。肺急胀逆喘咳。治风退热除烦。止
下痢腹痛后重。(凡泄病久而亡阴。投他寒剂则益剧。惟以白芍收阴气而除虚热。则自奏效。)
及血
九地之下。后至厥阴经。(东垣)能去土中之木。引他药入脾阴而助生化之气。得甘草则甲
己相合。而木从土化。所谓去土中之木也。泻脾补肝。故能陡健脾经。收脾经之阴气。阴气
既收则火退。故又泻脾火。(白芍何以专泻脾火。盖收阴即所以召阳。阳归阴中。而邪火自
散。脾
补气。同当归补血。同甘草止腹痛。(凡痛而急缩。甚或两足不能伸。乃木侮土也。虚痛本
属脾。脾虚则肝乘之。白芍泻肝邪。更专补中焦脾气。是以取效。)同黄连止泻痢。同防风
发痘疹。同姜枣温经散湿。(濒湖)佐柴胡丹皮山栀。则泻火而除热燥。佐生姜肉桂干姜。
则温经而散寒湿。恶寒腹痛。则加桂。恶热腹痛。则加芩。酒炒为君。佐以炙甘草。为健脾
最胜之剂。能治血虚腹痛。同黄连滑石升麻人参甘草莲肉扁豆红曲干葛。治滞下如神。同四
君肉蔻橘皮车前子。治脾虚泄泻。酒炒白芍二两。炙甘草二钱。莲子去心五十粒。水煎。治
痘疮有热作泻。热甚。加酒炒黄连一钱。君白芷炙甘草。治痘疮血虚发痒。同荆芥防风生地
黄炙草。治肠风下血。同当归地黄牛膝炒黑干姜续断麦冬五味。治产后血虚发热。同黄
防风。治表虚伤风自汗。有以芍甘二味治消渴九年久病。服七日顿愈者。此中消也。芍甘补
脾阴。和胃阳。洵能治之。衄血咯血。白芍一两。犀角末二钱。半。为末。新汲水服一钱匕。
血止为限
合。入酒五合。再煎七合。空心。分两服亦可。为末。酒服二钱。经水不止。白芍香附熟艾
各一钱半。水煎服之。赤白带下久不瘥。白芍三两。干姜半两。锉熬令黄。捣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