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升用根。酒渍。中行下降用梢。宜生。外感生用。内伤升气。酒炒三遍。有咳汗者。
蜜水



<目录>卷七\山草部

<篇名>前胡

内容:最上者出吴中吴兴,其越衢婺睦等处者皆好。七八月采之。外黑里白。又寿春生者气
更芳烈。味亦浓苦。疗痰下气最胜。 延来者大类柴胡。(此即所谓北柴胡)但柴胡色赤而
脆。前胡色黄而软。为不同。根味甘辛有苦。气微寒。入手太阴手少阳足阳明经。阳中之阴。
降也。主治破结下气。推陈致新。(气下则火降。痰亦降矣。所以有推陈致新之续。为痰气
要药。)散心腹结气。膈上热实。疗痰满。胸胁中痞。反胃呕逆。气喘咳嗽。痰厥头风痛。
治伤寒寒热。及时气内外俱热。热邪骨节烦闷。并小儿一切疳气。同白前杏仁桑白皮桔梗甘
草。能豁风热痰壅喘嗽。下气。同羌活葛根柴胡黄芩栝蒌根。治时疫寒热。入礞石滚痰丸。
代黄芩。治一切实痰有殊功。
〔论〕柴胡始苦而后微甘。是从下而上。前胡折之有香气。其味始甘。次辛。辛后有苦。

谓为得土金之气。而感秋冬之令者是也。(即其采根于七八月可征)第柴胡自下而上。致其
用于胃与肺。而前胡之自上而下者。亦致其用于胃与肺。故所治胸胁痞满。心腹结气。及寒
热邪气等病。功用概同。而实有不同者。一升阳于上。为元气之春夏。一降阳于下。为元气
之秋冬也。大抵前胡下气之功。先在散结。(凡阴之不降。皆由阳结。散结者就阳中而散之。
故能与柴胡皆致其功于胃与肺也。)凡外淫之侵其正气者。皆能令结。但邪盛而暴者。为即
结。邪轻而缓者。久则结。气结则化热。必借此散结之用。使邪得去而后可以奏功。即内伤
气实而结者。亦堪推此义以投之。惟中气虚而结。与阴虚而气结为病者。未可漫尝尔。
缪氏云。前胡能散有余之邪热实痰。而不可施诸气虚血少之病。凡虚火煎阴。凝痰发咳。

〔辨治〕 野蒿根其形真似前胡。只是味粗酸苦。若误用令人反胃不受食。真前胡味甘
微苦。皮黑肉白。有香气。凡使。水洗。刮去黑皮并芦。或用竹沥浸润晒干。



<目录>卷七\山草部

<篇名>防风

内容:出齐州龙山者最胜。青兖淄州者亦佳。九月采用。(不止用根。故通身采。)味辛而甘
。气温而浮。气浓味薄。升也。阳也。手足太阳经本药。又行足阳明太阴二经。为肝经气分
药。(洁古更言治上焦风邪。泻肺实。其义可合为一欤。盖肺统气者也。气者水火之所合化
也。气所合化之经。手足太阳是也。至于行足阳明太阴。即以经言伤肺之义参之。经曰。夫
伤肺者。脾气不守。胃气不清。经气不为使。真脏坏决。经脉傍绝。五脏漏泄。不衄则呕。
即此数语。可以明于合一。且了然于诸上焦见血之义矣。)本经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
目瞀盲。并风行周身。骨节疼痛。治上焦风邪。泻肺实。除烦满胁痛。四肢挛急。搜肝气。
通利关脉。散经络中留湿。头目中滞气。上部见血。(诸本草)身半以上用身。身半以下用
梢。为治风去湿之仙药。除上焦在表。风邪为最。兼治下焦风湿。(洁古 嵩)。风药中润剂。
治一身尽痛。乃卒伍卑贱之职。随所引而辄至。若补脾胃。非此引用不行。钱乙泻黄散。倍
用防风。乃于土中泻木也。(盖风木之邪不化。便侮其所胜而病于土。能升阳以达中土之气。
则土木各正其所司之位矣。)凡脊痛项强不可回顾。腰似折。项似拔者。乃手足太阳证。正
当用防风。凡疮在胸膈以上。虽无手足太阳证。亦当用之。(为能散结去上部风也)病患身
体拘倦者。风也。诸疮见此证。亦须用之。(东垣)
亦入治风痹药用。若入大风疠风药中。须加杀虫活血药。不可纯任风剂。同黄 芍药。
能实表止汗。同荆芥穗白芷生地地榆黄 。治破伤风有神。同桔梗甘草紫苏杏仁桑白皮细辛。
解利伤风。以薄荷换紫苏。加石膏。兼除风热。用麻黄易紫苏。治风寒郁于腠理。皮肤致密
无汗。
附方 破伤中风。牙关紧急。天南星防风等分。为末。每服二三匙。用童便五升。煎至
四升。分二服即止。妇人崩中。用防风去芦头。炙赤为末。每服一钱。以面糊酒调下。更以
面糊酒投之。累验。一方。加炒黑蒲黄等分。
〔论〕 防风先辛而后甘。辛又胜于甘。谓其防上焦风邪泻肺实者。确论也。何以为手
足太阳本经药。盖风木即继寒水之后。经曰。卫出下焦。本阴中之阳气。以际于极上。而肺
统之。此所谓风升之气。即元气也。主肺表之风剂。岂得不本于首出之根蒂哉。其行足阳明
太阴者。亦缘升阳之剂。即以达中土之气。东垣谓风升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