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物类相感志服钟乳。忌参术。犯者多死。凡人阳明气衰。用此合诸药以救衰疾。平则止。
夫何不可。昧者因其阳气暴充。藉耽淫 。致精气暗损。石气独存。孤阳愈炽。久之营卫不
从。发为淋渴。变为痈疽。是果乳石之过耶。抑人之自取耶。先哲致戒者。多不能备录。(濒
湖)
〔修治〕 李补阙服乳法。取韶州钟乳。无问浓薄。但颜色明净光泽者。(黄赤二色不
用)置金银器中。大铛着水。沉器煮之。令如鱼眼沸。水减即添。乳少三日夜。乳多七日夜。
候干。色变黄白。即熟。如疑生。煮满十日更佳。取出去水。更以清水煮半日。其水色清不
变。即止。乳无毒矣。入瓷钵中。玉槌着水研之。觉干涩。即添水。常令如稀米泔状。研至
四五日。揩之光腻如书中白鱼。便以水洗之。不随水落者即熟。落者更研。乃澄取。曝干。
每用一钱半。温酒调。空腹服。兼和丸散用。其煮乳黄浊水。切弗服。服之损咽伤肺。令人
头痛。或下利不止。其有犯者。但食猪肉解之。卢子由云。经言水势劣火。结为高山乳质。
全类似水。而勇悍独专。宁非火胜水劣乎。修治用水煮。仍交水火以济之。水胜于火所以少
平勇悍也。今世火 。反助勇悍。故多石毒燃烧之患。



<目录>卷五\石部

<篇名>太一余粮

内容:与禹余粮同一种类。生太一山谷者曰太一余粮。土气之专精也。(生东海池泽者曰禹余
粮。是得水气之专精者。) 今惟会稽王屋泽路诸山时有之。外裹若甲。甲中有白。白中有
黄似鸡子黄。而重重如叶子雌黄。轻敲便碎如粉。设其中无黄。但有黄浊水。是为石黄水。
更有凝结如石者为石中黄。非太一余粮也。(核)
气味甘平。主治咳逆上气。症瘕血闭漏下。除邪气肢节不利。久服耐寒暑不饥。益脾。
安脏气。镇五脏。定六腑。(诸本草)卢氏子由曰。太一即太乙。气之始也。块然独存而无
所不存。故能镇定。中黄敦艮之止。对待肺金不能收敛下降。而致咳逆上气。若症瘕血闭者。
气不 运也。漏下淋漓者。气不收摄也。太一能令元气屈曲而出。使凝闭漏下者。不得不随
之运抑扬。所谓欲治其血先调其气。设元真萎顿。则邪气外薄。太一能畅真气。则邪气自
不兼容矣。肢体不利者。气壅之也。太一黄中通理。宣气四达。气拒而固。不受寒暑。气充
而实。不苦饥虚矣。
〔修治〕 用黑豆黄精各五合。水二斗。煮取五升。置瓷锅中。下余粮四两煮之。旋添。
汁尽为度。药气香如新米矣。捣之。又研万杵方用。( )



<目录>卷五\石部

<篇名>禹余粮

内容:绩平水土。有如神禹。故名。出东海池泽。凡山岛中池泽亦有之。形如鹅鸭卵。裹
壳重叠。中有黄色细末。如蒲黄。无沙者佳。近出茅山池泽中者极精好。状如牛黄。重重甲
错。其佳处乃紫色靡靡如面。嚼之无碜。(碜。食有沙也。)
味甘咸。气平寒。治咳逆寒热烦满。主崩中。下赤白血闭症瘕。大热。疗小腹痛结烦疼。
炼饵服之不饥。方书治气证胀满。咳嗽遗矢。癫。泄泻。血痢遗精。禹余粮水土之精气所钟。
土劣水势偏。得水气之专精者也。气味甘寒。对待火热及水土浊邪。(聚为寒热。为咳逆。
为烦满。为赤白。为血闭。为症瘕。)或肾形无坚固性。致洪水泛滥者。(子由)伤寒下痢不
止。心下痞硬。利在下焦者。赤石脂禹余粮各一斤。并碎之。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渣分再
服。崩漏五色。使人无子。禹余粮赤石脂牡蛎各 研乌贼骨伏龙肝桂心等分。为末。每温酒
服方寸匕。忌葱蒜。产后烦躁。禹余粮一枚。入地埋一半。紧筑。炭灰一斤 之。湿土罨一
宿。打破。去外面石。取里面细者。研水淘五七度。日干。再研万遍。用甘草汤服二钱。一
服立效。
〔论〕 余粮二种。咸钟水土精气融结成形。而禹余偏得水气之专精者。夫甘寒除热。
即草木类能奏功。惟是水之精。假合于土。以全地道之生化。则其具足水流土止生化离合之
精气。谅非草木所得侪。故能益下焦阴虚而除烦热痛结。如女子产后烦躁。投之立效。是一
的证也。禹粮能除下焦阴中之邪。赤脂能收下焦阴中之气。故相合以成镇固之功。
〔修治〕细研。水淘取汁。澄之。勿令有沙土可也。



<目录>卷五\石部

<篇名>浮石

内容:又曰水花。江海间细沙水沫,凝聚日久结成。有细孔如蛀窠。体虚而轻。白色。
海中者味咸。入药更良。(濒湖)
气味咸平。治疝气。化老痰。消积块及瘤瘿结核。下气。治淋。浮石色白体轻。肺之象
也。气味咸寒。润下之用也。故入肺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