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浓朴(炙)、细辛、栝蒌、

风、干姜、人参、桔梗、败酱各一两。为散。酒服方寸匕,昼七、夜四,以多为善。此药入
咽,当觉流入疮中,令化为水也。痈疽灸不发败坏者,尤可服之。内痈在上者,当吐脓血;
在下者,当下脓血。其疮未坏及长服者,去败酱。一方加桂心。(《刘涓子鬼遗方》)



<目录>木部第三十七卷\木之四

<篇名>石刺木

内容:(《拾遗》)
【集解】藏器曰∶石刺木乃木上寄生也。生南方林 间。其树江西人呼为靳刺,亦种为
篱院,树似棘而大,枝上有逆钩。
\x根皮\x
【气味】苦,平,无毒。
【主治】破血,产后余血结瘕。煮汁服,神验不可言(藏器)。



<目录>木部第三十七卷

<篇名>木之五

内容:(苞木类四种)



<目录>木部第三十七卷\木之五

<篇名>竹

内容:(《本经》中品)
【释名】时珍曰∶竹字象形。许慎《说文》云∶“竹,冬生草也”。
故字从倒草。戴凯之《竹谱》云∶植物之中,有名曰竹。不刚不柔,非草非木。小异实
虚,大同节目。
【集解】弘景曰∶竹类甚多,入药用 竹,次用淡、苦竹。
又一种薄壳者,名甘竹,叶最胜。又有实中竹、篁竹,并以笋为佳,于药无用。颂曰∶
竹处处有之。其类甚多,而入药惟用 竹、淡竹、苦竹三种,人多不能尽别。按∶《竹谱》∶
竹坚而促节,体圆而质劲,皮白如霜,大者宜刺船,细者可为笛。苦竹有白有紫。甘竹似
篁而茂,即淡竹也。然今之刺船者多用桂竹。竹笛自有一种,亦不名 竹。苦竹亦有二种∶
一出江西、闽中,本极粗大,笋味殊苦,不可啖;一出江浙,肉浓而叶长阔,笋微有苦味,
俗呼甜苦笋是也。今南人入药烧沥,惟用淡竹一品,肉薄,节间有粉者。时珍曰∶竹,惟江
河之南甚多,故曰九河鲜有,五岭实繁。大抵皆土中苞笋,各以时而出,旬日落箨而成竹也。
茎有节,节有枝;枝有节,节有叶。叶必三之,枝必两之。根下之枝,一为雄,二为雌,雌
者生笋。其根鞭喜行东南,而宜死猫,畏皂刺、油麻。以五月十三日为醉日。六十年一花,
花结实,其竹则枯。竹枯曰 ,竹实曰筱,小曰 KT ,大曰 。其中皆虚,而有实心竹
出滇广;其外皆圆,而有方竹出川蜀。其节或暴或无,或促或疏。暴节竹出蜀中,高节 ,
即筇竹也。无节竹出溱州,空心直上,即通竹也。 竹一尺数节,出荆南。笛竹一节尺余,
出吴楚。 竹一节近丈,出南广。其干或长或短,或巨或细。交广由吾竹长三、四丈,其
肉薄,可作屋柱。 竹大至数围,其肉浓,可为梁栋。永昌汉竹可为桶斛, 竹可为舟船。
严州越王竹高只尺余。辰州龙孙竹细仅如针,高不盈尺。其叶或细或大。凤尾竹叶细三分,
龙公竹叶若芭蕉,百叶竹一枝百叶。其性或柔或劲,或滑或涩。涩者可以错甲,谓之 。
滑者可以为席,谓之桃枝。劲者可以为戈刀箭矢,谓之矛竹、箭竹、筋竹、石麻。柔者可为
绳索,谓之 竹、弓竹、苦竹、把发。其色有青有黄,有白有赤,有乌有紫。有斑斑者驳纹
点染,紫者黯色黝然,乌者黑而害母,赤者浓而直,白者薄而曲,黄者如金,青者如玉。其
别种有棘竹,一名 竹,芒棘森然,大者围二尺,可御盗贼。棕竹一名实竹,其叶似棕,可
为柱杖。慈竹一名义竹,丛生不散,人栽为玩。广人以筋竹丝为竹布,甚脆。
\x 竹叶\x
【气味】苦,平,无毒。
《别录》曰∶大寒。
【主治】咳逆上气,溢筋,
急恶疡,杀小虫(《本经》)。除烦热风痉,喉痹呕吐
煎汤,熨霍乱转筋(时珍)。
\x淡竹叶\x
【气味】辛,平、大寒,无毒。
权曰∶甘,寒。
【主治】胸中痰热,
咳逆上气(《别录》)。吐血,热毒风,止消渴,压丹石毒
消痰,治热狂烦闷,中风失音不语,壮热头痛头风,止惊悸,温疫迷闷,妊妇头旋倒地,
小儿惊痫天吊
喉痹,鬼疰恶气,烦热,杀小虫(孟诜)。凉心经,益元气,除热缓脾(元素)。煎浓汁,
漱齿中出血,洗脱肛不收(时珍)
\x苦竹叶\x
【气味】苦,冷,无毒。
【主治】口疮目痛,明目利九窍(《别录》)。治不睡,止消渴,解酒毒,除烦热,发汗,
疗中风喑哑(大明)。杀虫。烧末,和猪胆,涂小儿头疮耳疮疥癣;和鸡子白,涂一切恶疮,
频用取效(时珍)。
【发明】弘景曰∶甘竹叶最胜。
诜曰∶竹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