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大病,服之而愈。又云∶常服枣仁,
百邪不复干也。仲阳服之有效,则枣果有治邪之说矣。又《道书》云∶常含枣核治气,令口
行津液,咽之佳。谢承《后汉书》亦云∶孟节能含枣核,不食可至十年也。此皆藉枣以生津
受气,而咽之又能达黄宫,以交离坎之义耳。
\x叶\x
【气味】甘,温,微毒。《别录》曰∶散服使人瘦,久则呕吐。
【主治】覆麻黄,能令出汗(《本经》)。和葛粉,揩热痱疮,良(《别录》)。治小儿壮
热,煎汤浴之(大明)。
【附方】新二。
小儿伤寒∶五日以后热不退。用枣叶半握,麻黄半两,葱白、豆豉各一合,童子小便二
钟,煎一钟,分二服,取汗。(《总录》)
反胃呕哕∶干枣叶一两,藿香半两,丁香二钱半,每服二钱,姜三片,水一盏煎服。(
《圣惠方》)。
\x木心\x
【气味】甘,涩,温,有小毒。
【主治】中蛊腹痛,面目青黄,淋露骨立。锉取一斛,水淹三寸,煮至二斗澄清,煎
五升。旦服五合,取吐即愈。又煎红水服之,能通经脉。(时珍,出《短剧方》)。
\x根\x
【主治】小儿赤丹从脚趺起,煎汤频浴之。(时珍,出《千金》)。
【附方】旧一。
令发易长∶取东行枣根三尺,横安甑上蒸之,两头汗出,收取敷发,即易长。(《圣惠
方》)。
\x皮\x
【主治】同老桑树皮,并取北向者,等分,烧研。每用一合,井水煎,澄取清,洗目。
一月三洗,昏者复明。忌荤、酒、房事(时珍)。



<目录>果部第二十九卷\果之一

<篇名>仲思枣

内容:(宋《开宝》)
【释名】仙枣。
志曰∶北齐时有仙人仲思得此枣种之,因以为名。
【集解】志曰∶仲思枣形如大枣,长一、二寸,正紫色,细纹小核,味甘。今亦少有。
时珍曰∶按∶杜宝《大业拾遗记》云∶隋时信都郡献仲思枣,长四寸,围五寸,肉肥核
小有味,胜于青州枣,亦名仙枣。观此,则《广志》之西王母枣、谷城紫枣,皆此类也。
【气味】甘,温,无毒。
【主治】补虚益气,润五脏,去痰嗽冷气。久服令人肥健,好颜色,神仙不饥(《开宝》)。



<目录>果部第二十九卷\果之一

<篇名>苦枣

内容:(《食性》)
【释名】蹶泄(《尔雅》。名义未详)。
【集解】士良曰∶苦枣处处有之。色青而小,味苦不堪,人多不食。
\x实\x
【气味】苦,大寒,无毒。
【主治】伤寒热伏在脏腑,狂荡烦满,大小便闭涩。取肉煮研,和蜜丸服(士良)。



<目录>果部第三十卷

<篇名>果之二

内容:(山果类三十四种)



<目录>果部第三十卷\果之二

<篇名>梨

内容:(《别录》下品)
【释名】快果、果宗、玉乳、蜜父。
震亨曰∶梨者,利也。其性下行流利也。
弘景曰∶梨种殊多,并皆冷利,多食损人,故俗人谓之快果,不入药用。
【集解】颂曰∶梨,处处皆有,而种类殊别。医方相承,用乳梨、鹅梨。乳梨,出宣城
,皮浓而肉实,其味极长;鹅梨,河之南北州郡皆有之,皮薄而浆多,味差短,其香则过之
。其余水梨、消梨、紫糜梨、赤梨、青梨、茅梨、甘棠梨、御儿梨之类甚多,俱不入药也。
一种桑梨,惟堪蜜煮食之,止口干,生食不益人,冷中。又有紫花梨,疗心热。唐武宗有此
疾,百药不效。青城山邢道人以此梨绞汁进之,帝疾遂愈。复求之,不可得。常山郡忽有一
株,因缄封以进。帝多食之,解烦燥殊效。岁久木枯,不复有种,今人不得而用之矣。
时珍曰∶梨树高二、三丈,尖叶光腻有细齿,二月开白花如雪六出。上巳无风则结实必
佳。故古语云∶上巳有风梨有蠹,中秋无月蚌无胎。贾思勰言∶梨核每颗有十余子,种之惟
一、二子生梨,余皆生杜,此亦一异也。杜,即棠梨也。梨品甚多,必须棠梨、桑树接过者
,则结子早而佳。梨有青、黄、红、紫四色。乳梨,即悉尼;鹅梨,即绵梨;消梨,即香水
梨也。俱为上品,可以治病。御儿梨,即玉乳梨之讹。或云御儿一作语儿,地名也,在苏州
嘉兴县,见《汉书注》。
其他青皮、早谷、半斤、沙糜诸梨,皆粗涩不堪,只可蒸煮及切烘为脯尔。一种醋梨,
易水煮熟,则甜美不损人也。昔人言梨,皆以常山真定、山阳钜野、梁国睢阳、齐国临淄、
巨鹿、弘农、京兆、邺都、洛阳为称。盖好梨多产于北土,南方惟宣城者为胜。故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