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耳为末,每酒下方寸匕,日三服。(《圣济总录》)。
留饮宿食∶桑耳二两,巴豆一两(去皮),五升米下蒸过,和枣膏捣丸麻子大。每服一、
二丸,取利止。(《范汪方》)。
心下急痛∶桑耳烧存性,热酒服二钱。(《集简方》)。
瘰 溃烂∶桑黄菰五钱,水红豆一两,百草霜三钱,青苔二钱,片脑一分,为末,鸡子
白调敷,以车前、艾叶、桑皮煎汤洗之。(《纂要奇方》)。
咽喉痹痛∶五月五日,收桑上木耳,白如鱼鳞者,临时捣碎,绵包弹子大,蜜汤浸,含
之立效。(《便民方》)。
面上黑斑∶桑耳焙研,每食后热汤服一钱,一月愈。(《摘玄方》)。
足趾肉刺∶先以汤浸,刮去一层,用黑木耳贴之,自消烂不痛。(《近
效方》)。
\x槐耳\x
【释名】槐 (《唐本》)、槐菌
(《唐本》)、槐鸡(《蜀本》)、赤鸡
(《纲目》)、槐蛾。
恭曰∶此槐树上菌也。当取坚如桑耳者。
权曰∶煮浆粥安槐木上,草覆之,即生蕈耳。
【气味】苦、辛,平,无毒。
【主治】五痔脱肛,下血心痛,妇人阴中疮痛(苏恭)。治风破血,
益力(甄权)。
【附方】旧三,新三。
肠痔下血∶槐树上木耳,为末。饮服方寸匕,日三服。(《肘后方》)。
崩中下血,不问年月远近∶用槐耳烧存性,为末。每服方寸匕,温酒下
。(《产宝》方)。
产后血疼,欲死者∶槐鸡半两为末,酒浓煎饮服,立愈。(《妇人良
方》)。
蛔虫心痛∶槐木耳烧存性,为末,水服枣许。若不止,饮热水一升,蛔虫立出。(张文
仲《备急方》)。
月水不断,劳损黄瘦,暂止复发,小劳辄剧者∶槐蛾(炒黄)、赤石脂各一两,为末,

前热酒服二钱。桑黄亦可。(《圣惠方》)。
脏毒下血∶槐耳(烧)二两,干漆(烧)一两,为末。每服一钱,温酒下。
(《圣济总录》)
\x榆耳\x
八月采之。
【主治】令人不饥(时珍)。
【附方】新一。
服食方《淮南万毕术》云∶八月榆 ,以美酒渍曝,同青粱米、紫苋实蒸熟为末。每服
三指撮,酒下,令人辟谷不饥。
\x柳耳\x
【主治】补胃理气(时珍)。
【附方】新一。
反胃吐痰∶柳树蕈五、七个,煎汤服即愈。(《活人心统》)
\x柘耳\x
【释名】柘黄。
【主治】肺痈咳唾脓血腥臭,不问脓成未成。用一两研末,同百齿霜二钱,糊丸梧子大
。米饮下三十丸,效甚捷(时珍)。
\x杨栌耳\x
藏器曰∶出南山。
【气味】平,无毒。
【主治】老血结块,破血止血,煮服之(藏器)。



<目录>菜部二十八卷\菜之五

<篇名>杉菌

内容:(宋《图经》)
【集解】颂曰∶杉菌出宜州。生积年杉木上,状若菌。采无时。
【气味】甘、辛,微温,无毒。
【主治】心脾气疼,及暴心痛(苏颂)。



<目录>菜部二十八卷\菜之五

<篇名>皂荚蕈

内容:(《纲目》)
【集解】时珍曰∶生皂荚树上木耳也。不可食。采得焙干备用。
【气味】辛,有毒。
【主治】积垢作痛,泡汤饮之,微泄效。未已再服。又治肿毒初起,磨醋涂
之,良(时珍)。
【附方】新一。
肠风泻血∶皂角树上蕈,瓦焙为末。每服一钱,温酒下。(许学士《本事方》)



<目录>菜部二十八卷\菜之五

<篇名>香蕈

内容:(《日用》)
【释名】时珍曰∶蕈从覃。覃,延也。蕈味隽永,有覃延之意。
【集解】瑞曰∶蕈生桐、柳、枳 木上。紫色者名香蕈,白色者名肉蕈,皆因湿气熏蒸
而成。生山僻处者,有毒杀人。
颖曰∶香蕈生深山烂枫木上。小于菌而薄,黄黑色,味甚香美,最为佳品。
时珍曰∶蕈品不一。宋人陈仁玉着《菌谱》甚详。今录其略于此云∶芝、菌,皆气茁也
。自商山茹芝,而五台天花,亦甲群汇。仙居介乎天台、括苍之间,丛山入天,仙灵所宫,
爰产异菌。林居岩栖者,左右 之,乃藜苋之至腴。近或以羞王公、登玉食矣。
一曰合蕈,又名台蕈,生台之韦羌山。寒极雪收,春气欲动,土松芽活,此菌候也。其
质外褐色,肌理玉洁,芳香韵味,一发釜鬲,闻于百步。山人曝干以售,香味减于生者。他
山虽产,其柄高而香劣,不及矣。二曰稠膏蕈,生孟溪诸山。秋中雨零露浸,酿山膏木腴,
发为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