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茱萸等分,捣敷即散。(《肘后》)。
丹毒五色无常,及发足踝者∶杵蒜浓敷,频易。(葛氏)。
小儿白秃,头上团团白色∶以蒜(切)口揩之。(《子母秘录》)。
蛇蝎螫人∶小蒜捣汁服,以滓敷之。(《肘后》)。
蜈蚣咬疮∶嚼小蒜涂之,良。(《肘后方》)。
蚰蜒入耳∶小蒜洗净,捣汁滴之。未出再滴。(李绛《兵部手集》)



<目录>菜部第二十六卷\菜之一

<篇名>山蒜

内容:(《拾遗》)
【释名】 (音历)、泽蒜。
【集解】颂曰∶江南一种山蒜,似大蒜而臭。
藏器曰∶泽蒜根如小蒜,叶如韭。又生石间者名石蒜,与蒜无异。
时珍曰∶山蒜、泽蒜、石蒜,同一物也,但分生于山、泽、石间不同耳。人间栽莳小蒜,
始自三种移成,故犹有泽蒜之称。《尔雅》云∶ ,山蒜也。今京口有蒜山,产蒜是也。
处处有之,不独江南。又吕忱《字林》云∶ ,水中蒜也。则蒜不但产于山,而又产于
水也。别有山慈菇、水仙花、老鸦蒜、石蒜之类,根叶皆似蒜而不可食,其花亦异。并见草
部下。
【气味】辛,温,无毒。
【主治】山蒜∶治积块,及妇人血瘕,用苦醋磨服多效(苏颂)。泽蒜、石蒜∶并温补
下气,滑水源(藏器)。



<目录>菜部第二十六卷\菜之一

<篇名>葫

内容:(《别录》下品)
【释名】大蒜(弘景)、荤菜。
弘景曰∶今人谓葫为大蒜,蒜为小蒜,以其气类相似也。
时珍曰∶按∶孙 《唐韵》云∶张骞使西域,始得大蒜、胡荽。则小蒜乃中土旧有,而
大蒜出胡地,故有胡名。二蒜皆属五荤,故通可称荤。详见蒜下。
【集解】《别录》曰∶葫,大蒜也。五月五日采,独子者入药尤佳。
保升曰∶葫出梁州者,大径二寸,最美少辛;泾阳者,皮赤甚辣。
颂曰∶今处处园圃种之。每颗六、七瓣,初种一瓣,当年便成独子葫,至明年则复其本
矣。其花中有实,亦作葫瓣状而极小,亦可种之。
时珍曰∶大、小二蒜皆八月种。春食苗,夏初食苔,五月食根,秋月收种。北人不可一
日无者也。
【气味】辛,温,有毒。久食损人目。弘景曰∶性最熏臭,不可食。俗人作齑以啖 肉,

性伐命,莫此之甚。惟可生食,不中煮也。恭曰∶此物煮羹 为馔中之俊,而陶云不中煮,
当是未经试耳。
藏器曰∶初食不利目,多食却明。久食令人血清,使毛发白。
时珍曰∶久食伤肝损眼。故嵇康《养生论》云∶荤辛害目,此为甚耳。今北人嗜蒜宿炕
,故盲瞽最多。陈氏乃云多食明目,与《别录》相左,何耶?
震亨曰∶大蒜属火,性热喜散,快膈,善化肉,暑月人多食之。伤气之祸,积久自见,
养生者忌之。化肉之功,不足论也。
瑞曰∶多食伤肺、伤脾、伤肝胆,生痰助火昏神。
思邈曰∶四月、八月食葫,伤神,令人喘悸,胁肋气急,口味多爽。多食生葫行房,
伤肝气,令人面无色。生葫合青鱼 食,令人腹内生疮,肠中肿,又成疝瘕,发黄疾。合蜜
食,杀人。凡服一切补药,不可食之。
【主治】归五脏,散痈肿 疮,除风邪,杀毒瓦斯(《别录》)。
下气,消谷,化肉(苏恭)。去水恶瘴气,除风湿,破冷气,烂 癖,伏邪恶,宣通温
补,
疗疮癣,杀鬼去痛(藏器)。健脾胃,治肾气,止霍乱转筋腹痛,除邪祟,解温疫,去盅毒,
疗劳疟冷风,敷风损冷痛,恶疮、蛇虫、溪毒、沙虱,并捣贴之。熟醋浸,经年者良(《日
华》)。温水捣烂服,治中暑不醒。捣贴足心,止鼻衄不止。和豆豉丸服,治暴下血,通水
道(宗 )。捣汁饮,治吐血心痛。煮汁饮,治角弓反张。同鲫鱼丸,治膈气。同蛤粉丸,

水肿。同黄丹丸,治痢疟、孕痢。同乳香丸,治腹痛。捣膏敷脐,能达下焦,消水,利大小
便。贴足心,能引热下行,治泄泻暴痢及干湿霍乱,止衄血。纳肛中,能通幽门,治关格不
通(时珍)。
【发明】宗 曰∶葫气极荤,置臭肉中反能掩臭。凡中暑毒人,烂嚼三、两瓣,温水送
之,下咽即知,但禁饮冷水。又鼻衄不止者,捣贴足心,衄止即拭去。
时珍曰∶葫蒜入太阴、阳明,其气熏烈,能通五脏,达诸窍,去寒湿,辟邪恶,消痈肿,
化症积肉食,此其功也。故王祯称之云∶味久不变,可以资生,可以致远,化臭腐为神奇,
调鼎俎,代醯酱。携之旅涂,则炎风瘴雨不能加,食 腊毒不能害。夏月食之解暑气。北方
食肉面尤不可无。乃食经之上品,日用之多助者也。盖不知其辛能散气,热能助火,伤肺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