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草也。生屋瓦上及深山石缝中。茎如
漆圆锐,叶背有白毛。有大毒。烧灰淋汁沐发,发即落。误入目,令人瞽。捣汁能结草砂,
伏雌、雄、砂、汞、白矾。其说与本草无毒及生眉发之说相反,不可不知。
【主治】口中干痛,水谷血痢,止血(《唐本》)。生眉发膏为要药(马志)。行女子经络
(苏颂)。大肠下血,烧灰,水服一钱。又涂诸疮不敛(时珍)。
【附方】旧一,新九。
小便沙淋∶瓦松(即屋上无根草),煎浓汤乘热熏洗小腹,约两时即通。(《经验良方》)。
通经破血∶旧屋阴处瓦花(活者)五两(熬膏),当归须、干漆一两(烧烟尽),当门子
二钱。
为末,枣肉和丸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红花汤下。(《摘玄方》)。
染乌髭发∶干瓦松一斤半,生麻油二斤,同煎令焦,为末。另以生麻油浸涂,甚妙。(《
圣济录》)。
头风白屑∶瓦松曝干,烧灰淋汁热洗,不过六、七次。(《圣惠方》)。
牙龈肿痛∶瓦花、白矾等分,水煎。漱之立效。(《摘玄方》)。
唇裂生疮∶瓦花、生姜,入盐少许,捣涂。(《摘玄方》)。
汤火灼伤∶瓦松、生柏叶,同捣敷。干者为末。(《医方摘要》)。
灸疮不敛∶瓦松,阴干为末。先以槐枝、葱白汤洗,后掺之。立效。(《济生秘览》)。
恶疮不敛∶方同上。
风狗咬伤∶瓦松、雄黄,研贴,即不发。(《生生编》)
【附录】紫衣(《拾遗》)
藏器曰∶味苦,无毒。主黄胆暴热,目黄沉重,下水 ,亦止热痢,煮服之。作灰淋汁,
沐头长发。此古木锦花也,石、瓦皆有之,堪染褐。



<目录>草部第二十一卷\草之十

<篇名>乌韭

内容:(《本经》下品)
【校正】移入有名未用《别录》鬼 。
【释名】石发(《唐本》)、石衣(《日华》)、石苔(《唐本》)、石花(《纲目》)、石马
鬃(《纲目》)、鬼 与丽同。
弘景曰∶垣衣,亦名乌韭,而为疗异,非此种类也。
时珍曰∶《别录》主疗之证,与垣衣相同,则其为一类,通名乌韭,亦无害也。但石发
与陟厘同名,则有水、陆之性,稍有不同耳。
【集解】《别录》曰∶乌韭生山谷石上。又曰∶鬼丽,生石上。 之日柔,为沐。
恭曰∶石苔也。又名石发。生岩石之阴,不见日处,与卷柏相类。
藏器曰∶生大石及木间阴处,青翠茸茸者,似苔而非苔也。
大明曰∶此即石衣也。长者可四、五寸。
【气味】甘,寒,无毒。
大明曰∶冷,有毒。垣衣为之使。
【主治】皮肤往来寒热,利小肠膀胱气(《本经》)。疗黄胆,金疮内塞,补中益气(《别
录》)。烧灰沐头,长发令黑(大明)。
【附方】新三。
腰脚风冷∶石花,浸酒饮之。(《圣惠方》)。
妇人血崩∶石花、细茶(焙为末)、旧漆碟(烧存性)各一匙。以碗盛酒,放锅内煮一
滚。

汤火伤灼∶石苔焙研,敷之。(《海上方》)
【附录】百蕊草(宋《图经》)
颂曰∶生河中府、秦州、剑州。根黄白色,形如瓦松,
茎叶俱青,有如松叶。无花。三月生苗,四月长及五、六寸许。四时采根,晒用。下乳
汁,顺血脉,调气甚佳。
时珍曰∶乌韭,是瓦松之生于石上者;百蕊草,是瓦松之生于地下者也。



<目录>草部第二十一卷\草之十

<篇名>土马鬃

内容:(宋《嘉 》)
【集解】禹锡曰∶所在背阴古墙垣上有之。岁多雨则茂盛。或以为垣衣,非也。垣衣、
生垣墙之侧。此生垣墙之上,比垣衣更长,故谓之马鬃,苔之类也。
时珍曰∶垣衣乃砖墙上苔衣,此乃土墙上乌韭也。
【气味】甘、酸,寒,无毒。
【主治】骨热败烦,热毒壅衄鼻(《嘉 》)。沐发令长黑,通大小便(时珍)。
【附方】新五。
九窍出血∶墙头苔, 塞之。(《海上方》)。
鼻衄不止∶寸金散∶用墙上土马鬃二钱半,石州黄药子五钱。为末。新水服二钱,再服
立止。(《卫生宝鉴》)。
二便不通∶土马鬃,水淘净,瓦爆过,切。每服二钱,水一盏,煎服。(《普济》)。
耳上湿疮∶土马鬃、井中苔等分。为末。灯盏内油和,涂之。(《圣济录》)。
少年发白∶土马鬃、石马鬃、五倍子、半夏各一两,生姜二两,胡桃十个,胆矾半两为
末,捣作一块。每以绢袋盛一弹子,用热酒入少许,浸汁洗发。一月神效。(《圣济录》)



<目录>草部第二十一卷\草之十

<篇名>卷柏

内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