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谚曰∶槟榔浮留,可以忘忧。其花实即 子也。按嵇含《草木状》云∶ 酱即荜茇也。
生于番国者大而紫,谓之荜茇。生于番禺者小而青,谓之 子。本草以 易蒌子,非矣。蒌
子一名扶留,其草形全不相同。时珍窃谓 子蔓生,荜茇草生,虽同类而非一物,然其花实
气味功用则一也。嵇氏以二物为一物,谓 子非扶留,盖不知扶留非一种也。刘歆期《交州
记》云∶扶留有三种∶一名获扶留,其根香美;一名扶留藤,其味亦辛;一名南扶留,其叶
青味辛是矣。
【修治】 曰∶凡采得后,以刀刮去粗皮,捣细。每五两,用生姜自然汁五两拌之,蒸
一日,曝干用。
\x根、叶、子\x
【气味】辛,温,无毒。
时珍曰∶气热味辛,阳也,浮也。
【主治】下气温中,破痰积(《唐本》)。咳逆上气,心腹虫痛,胃弱虚泻,霍乱吐逆,
解酒食味(李 )。散结气,心腹冷痛,消谷(孟诜)。解瘴疠,去胸中恶邪气,温脾燥热(时
珍)。
【附方】新一。
牙疼∶ 酱、细辛各半两,大皂荚五铤(去子,每孔入青盐烧存性)。同研末。频掺吐
涎。(《御药院方》)



<目录>草部卷十四\草之三

<篇名>肉豆蔻

内容:(宋《开宝》)
【释名】肉果(《纲目》)、迦拘勒。
宗 曰∶肉豆蔻对草豆蔻为名,去壳只用肉。肉油色者佳,枯白瘦虚者劣。
时珍曰∶花实皆似豆蔻而无核,故名。
【集解】藏器曰∶肉豆蔻生胡国,胡名迦拘勒。大舶来即有,中国无之。其形圆小,皮
紫紧薄,中肉辛辣。
曰∶生昆仑,及大秦国。
颂曰∶今岭南人家亦种之。春生苗,夏抽茎开花,结实似豆蔻,六月、七月采。
时珍曰∶肉豆蔻花及实状虽似草豆蔻,而皮肉之颗则不同。颗外有皱纹,而内有斑缬纹,
如槟榔纹。最易生蛀,惟烘干蜜封,则稍可留。
\x实\x
【修治】 曰∶凡使,须以糯米粉熟汤搜裹豆蔻,于 灰火中煨熟,去粉用。勿令犯铁。
【气味】辛,温,无毒。权曰∶苦、辛。好古曰∶入手足阳明经。
【主治】温中,消食止泄,治积冷心腹胀痛,霍乱中恶,鬼气冷疰,呕沫冷气,小儿乳
霍(《开宝》)。调中下气,开胃,解酒毒,消皮外络下气(大明)。治宿食痰饮,止小儿吐逆,
不下乳,腹痛(甄权)。主心腹虫痛,脾胃虚冷,气并冷热,虚泄赤白痢,研末粥饮服之(李
)。暖脾胃,固大肠
【发明】大明曰∶肉豆蔻调中下气,消皮外络下气,味珍,力更殊。
宗 曰∶亦善下气,多服则泄气,得中则和平其气。
震亨曰∶属金与土,为丸温中补脾。《日华子》称其下气,以脾得补而善运化,气自下
也。非若陈皮、香附之快泄。寇氏不详其实,遂以为不可服也。
机曰∶痢疾用此涩肠,为伤乳泄泻之要药。
时珍曰∶土爱暖而喜芳香,故肉豆蔻之辛温,理脾胃而治吐利。
【附方】旧一,新七。
暖胃除痰,进食消食。肉豆蔻二个,半夏(姜汁炒)五钱,木香二钱半,为末,蒸饼丸
芥子大,每食后津液下五丸、十丸。(《普济》)
霍乱吐利∶肉豆蔻为末,姜汤服一钱。(《普济方》)
久泻不止∶肉豆蔻(煨)一两,木香二钱半,为末,枣肉和丸,米饮服四五十丸。又方∶
肉豆蔻(煨)一两,熟附子七钱。为末糊丸。米饮服四五十丸。又方∶肉豆蔻(煨)、粟壳
(炙)等分为末,醋糊丸,米饮服四、五十丸。(并《百一选方》)
老人虚泻∶肉豆蔻三钱(面裹煨熟,去面研),乳香一两,为末,陈米粉糊丸梧子大。
每服五七十丸,米饮下。此乃常州侯教授所传方。(《瑞竹堂方》)
小儿泄泻∶肉豆蔻五钱,乳香二钱半,生姜五片。同炒黑色,去姜,研为膏收,旋丸绿
豆大。每量大小,米饮下。(《全幼心鉴》)
脾泄气痢∶豆蔻一颗(米醋调面裹,煨令焦黄,和面研末),更以 子(炒研末)一两,
相和。又以陈廪米炒焦,为末和匀。每以二钱煎作饮,调前二味三钱,旦暮各一服,便瘥。
(《续传信方》)冷痢腹痛,不能食者。肉豆蔻一两(去皮)。醋和面裹煨,捣末。每服一钱,
粥饮调下。(《圣惠方》)



<目录>草部卷十四\草之三

<篇名>补骨脂

内容:(宋《开宝》)
【释名】破故纸(《开宝》)、婆固脂(《药性
时珍曰∶补骨脂言其功也。胡人呼为婆固脂,而俗讹为破故纸也。胡韭子,因其子之状
相似,非胡地之韭子也。
【集解】志曰∶补骨脂生岭南诸州及波斯国。
颂曰∶今岭外山 间多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