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方】新一。
小儿身热∶白芷苗、苦参等分。煎浆水,入盐少许洗之。(《卫生总微论》)



<目录>草部卷十四\草之三

<篇名>芍药

内容:(芍音杓,又音勺。《本经》中品)
【释名】将离(《纲目》)、犁食(《别录》)、白术(《别录》)、余容(《别录》)、
铤(《别录》),白者名金芍药(《图经》),
时珍曰∶芍药,犹 约也。 约,美好貌。此草花容 约,
雅翼言》∶制食之毒,莫良于芍,故得药名,亦通。郑风诗云∶伊芳其相谑,赠之以芍药
。《韩诗外传》云∶芍药,离草也。董子云∶芍药一名将离,故将别赠之。俗呼其花之
千叶者,为小牡丹;赤者为木芍药,与牡丹同名也。
【集解】《别录》曰∶芍药生中岳川谷及丘陵,二月、八月采根,曝干。
弘景曰∶今出白山、蒋山、茅山最好,白而长尺许。余处亦有而多赤,赤者小利。
志曰∶此有赤白两种,其花亦有赤白二色。
颂曰∶今处处有之,淮南者胜。春生红芽作丛,茎上三枝五叶,似牡丹而狭长,高一、
二尺。夏初开花,有红白紫数种,结子似牡丹子而小。秋时采根。崔豹《古今注》云∶芍药
有二种∶有草芍药、木芍药。木者花大而色深,俗呼为牡丹,非矣。《安期生服炼法》∶芍药
有金芍药,色白多脂肉;木芍药,色紫瘦多脉。
承曰∶《本经》芍药生丘陵。今世多用人家种植者,乃欲其花叶肥大,必加粪壤。每岁
八、九月取根分削,因利以为药。今淮南真阳尤多,根虽肥大而香味不佳,入药少效。
时珍曰∶昔人言洛阳牡丹、扬州芍药甲天下。今药中所用,亦多取扬州者。十月生芽,
至春乃长,三月开花。其品凡三十余种,有千叶、单叶、楼子之异。入药宜单叶之根,气味
全浓。根之赤白,随花之色也。
\x根\x
【修治】 曰∶凡采得,竹刀刮去皮并头土,锉细,以蜜水拌蒸,从巳至未,晒干用。
时珍曰∶今人多生用,惟避中寒者以酒炒,入女人血药以醋炒耳。
【气味】苦,平,无毒。《别录》曰∶酸,微寒,有小毒。普曰∶神农∶苦;桐君∶甘,
无毒;岐伯∶咸;雷公∶酸。李当之∶小寒。
元素曰∶性寒,味酸,气浓味薄,升而微降,阳中阴也。
杲曰∶白芍药酸,平,有小毒,可升可降,阴也。
好古曰∶味酸而苦,气薄味浓,阴也,降也,为手足太阴行经药,入肝脾血分。
之才曰∶须丸为之使,恶石斛、芒硝,畏硝石、鳖甲、小蓟,反藜芦。
禹锡曰∶别本须丸作雷丸。时珍∶同白术补脾,同芎 泻肝,同人参补气,同当归补血,
以酒炒补阴,同甘草止腹痛,同黄连
【主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本经》)。通
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膀胱大小肠,消痈肿,时行寒热,中恶腹痛腰
痛(《别录》)。治脏腑壅气,强五脏,补肾气,治时疾骨热,妇人血闭不通,能蚀脓(甄权)。
女人一切病,胎前产后诸疾,治风补劳,退热除烦
,发背疮疥(大明)。泻肝,安脾肺,收胃气,止泻利,固腠理,和血脉,收阴气,敛逆
气(元素)。理中气,治脾虚中满,心下痞,胁下痛,善噫,肺急胀逆喘咳,太阳鼽衄目涩,
肝血不足,阳维病苦寒热,带脉病苦腹痛满,腰溶溶如坐水中(好古)。止下痢腹痛后重(时
珍)。
【发明】志曰∶赤者,利小便下气;白者,止痛散血。
大明曰∶赤者补气,白者补血。
弘景曰∶赤者小利,俗方以止痛不减当归。白者道家亦服食之,及煮石用。
成无己曰∶白补而赤泻,白收而赤散。酸以收之,甘以缓之,故酸甘相合,用补阴血。
收逆气而除肺燥。又云∶芍药之酸,敛津液而益营血,收阴气而泄邪热。
元素曰∶白补赤散,泻肝补脾胃。酒浸行经,止中部腹痛;与姜同用,温经散湿通塞,
利腹中痛,胃气不通。白芍入脾经补中焦,乃下利必用之药。盖泻利皆太阴病,故不可缺此。
得炙甘草为佐,治腹中痛,夏月少加黄芩,恶寒加桂,此仲景神方也。其用凡六∶安脾经,
一也;治腹痛,二也;收胃气,三也;止泻痢,四也;和血脉,五也;固腠理,六也。
宗 曰∶芍药须用单叶红花者为佳,然血虚寒人禁之。古人云∶减芍药以避中寒。诚不
可忽。
震亨曰∶芍药泻脾火,性味酸寒,冬月必以酒炒。凡腹痛多是血脉凝涩,亦必酒炒用。
然止能治血虚腹痛,余并不治。为其酸寒收敛,无温散之功也。下痢腹痛必炒用,后重者不
炒。产后不可用者,以其酸寒伐生发之气也。必不得已,亦酒炒用之。
时珍曰∶白芍药益脾,能于土中泻木。赤芍药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