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惑不宁者,宜朱
砂、紫石英之类以镇其心。有恐则气下,精志失守而畏,如人将捕者,宜磁石、沉香之类以
安其肾。大抵重剂压浮火而坠痰涎,不独治怯也。故诸风掉眩及惊痫痰喘之病,吐逆不止及
反胃之病,皆浮火痰涎为害,俱宜重剂以坠之。
滑剂之才曰∶滑可去着,冬葵子、榆白皮之属是也。
完素曰∶涩则气着,必滑剂以利之。滑能养窍,故润利也。
从正曰∶大便燥结,宜麻仁、郁李之类;小便淋沥,宜葵子、滑石之类。前后不通,两
阴俱闭也,名曰三焦约。约者,束也。
宜先以滑剂润养其燥,然后攻之。
时珍曰∶着者,有形之邪,留着于经络脏腑之间也,便尿、浊带、痰涎、胞胎、痈肿之
类是矣。皆宜滑药以引去其留着之物。此与木通、猪苓通以去滞相类而不同。木通、猪苓,
淡泄之物,去湿热无形之邪;葵子、榆皮,甘滑之类,去湿热有形之邪。故彼曰滞,此曰着
也。大便涩者,菠菱、牵牛之属;小便涩者,车前、榆皮之属;精窍涩者,黄柏、葵花之属
;胞胎涩者,黄葵子、王不留行之属;引痰涎自小便去者,则半夏、茯苓之属;引疮毒自小
便去者,则五叶藤、萱草根之属,皆滑剂也。半夏、南星皆辛而涎滑,能泄湿气、通大便,
盖辛能润、能走气、能化液也。或以为燥物,谬矣。湿去则土燥,非二物性燥也。
\x涩剂
之才曰∶涩可去脱,牡蛎、龙骨之属是也。
完素曰∶滑则气脱,如开肠洞泄、便溺遗失之类,必涩剂以收敛之。
从正曰∶寝汗不禁,涩以麻黄根、防风;滑泄不已,涩以豆蔻、枯矾、木贼、罂粟壳;
喘嗽上奔,涩以乌梅、诃子。凡酸味同乎涩者,收敛之义也。然此种皆宜先攻其本,而后收
之可也。
时珍曰∶脱者,气脱也,血脱也,精脱也,神脱也。脱则散而不收,故用酸涩温平之药
,以敛其耗散。汗出亡阳,精滑不禁,泄痢不止,大便不固,小便自遗,久嗽亡津,皆气脱
也。下血不已,崩中暴下,诸大亡血,皆血脱也。牡蛎、龙骨、海螵蛸、五倍子、五味子、
乌梅、榴皮、诃黎勒、罂粟壳、莲房、棕灰、赤石脂、麻黄根之类,皆涩药也。气脱兼以
气药,血脱兼以血药及兼气药,气者血之帅也。脱阳者见鬼,脱阴者目盲,此神脱也,非涩
药所能收也。
\x燥剂\x
之才曰∶燥可去湿,桑白皮、赤小豆之属是也。
完素曰∶湿气淫胜,肿满脾湿,必燥剂以除之,桑皮之属。湿胜于上,以苦吐之,以淡
渗之是也。
从正曰∶积寒久冷,吐利腥秽,上下所出,水液澄彻清冷,此大寒之病,宜姜、附、胡
椒辈以燥之。若病湿气,则白术、陈皮、木香、苍术之属除之,亦燥剂也。而黄连、黄柏、

子、大黄,其味皆苦,苦属火,皆能燥湿,此《内经》之本旨也,岂独姜、附之俦为燥剂乎?
好古曰∶湿有在上、在中、在下、在经、在皮、在里。
时珍曰∶湿有外感,有内伤。
外感之湿,雨露岚雾,地气水湿,袭于皮肉筋骨经络之间;内伤之湿,生于水饮酒食,
及脾弱肾强,固不可一例言也。故风药可以胜湿,燥药可以除湿,淡药可以渗湿,泄小便可
以引湿,利大便可以逐湿,吐痰涎可以祛湿。湿而有热,苦寒之剂燥之;湿而有寒,辛热之
剂燥之;不独桑皮、小豆为燥剂也。湿去则燥,故谓之燥。
\x湿剂
之才曰∶湿可去枯,白石英、紫石英之属是也。
从正曰∶湿者,润湿也。虽与滑类,少有不同。《经》云∶辛以润之,辛能走气、能化
液故也。盐硝味虽咸,属真阴之水,诚濡枯之上药也。人有枯涸皴揭之病,非独金化,盖有
火以乘之,故非湿剂不能愈。
完素曰∶津耗为枯。五脏痿弱,营卫涸流,必湿剂以润之。
好古曰∶有减气而枯,有减血而枯。
时珍曰∶湿剂当作润剂。枯者燥也,阳明燥金之化,秋令也,风热怫甚,则血液枯涸而
为燥病。上燥则渴,下燥则结,筋燥则强,皮燥则揭,肉燥则裂,骨燥则枯,肺燥则痿,肾
燥则消。凡麻仁、阿胶膏润之属,皆润剂也。养血,则当归、地黄之属;生津,则麦门冬、
栝蒌根之属;益精,则苁蓉、枸杞之属。若但以石英为润药则偏矣,古人以服石为滋补故尔
。刘完素曰∶制方之体,欲成七方、十剂之用者,必本于气味也。寒、热、温、凉,四气生
于天;酸、苦、辛、咸、甘、淡,六味成乎地。是以有形为味,无形为气。气为阳,味为阴。
阳气出上窍,阴味出下窍。气化则精生,味化则形长。故地产养形,形不足者温之以气;天
产养精,精不足者补之以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
。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各随五脏之病,而制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