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火有在于外者。宜散。(失于不治。则即变为郁火。)火有因于虚者。宜补宜滋宜缓。火
有因
于实者。宜泻宜清。火有根于里虚上浮者。宜引。火有因于表虚外浮者。宜敛。此治火之大
概也。但人止知栀连芩柏为泻火要剂。(经曰。以苦发之。)讵知火郁于表。宜散。是即麻黄
桂枝升麻干葛柴胡轻可去实之意也。火燥于里。宜滋。是即六味补精化气。壮水镇阳之意也
。火虚于中。宜补宜缓。是即参耆甘术。甘温能除大热之意也。火实于里。宜泻宜清。是即
三黄石膏朴硝知母。热不远寒之意也。(经曰。火淫于内。治以咸冷。)因于里虚上浮者。(
火浮。)宜引。是即川膝车前五味补骨脂附桂八味。引阳归阴之意也。因于表虚者。宜敛。
是即参耆白芍枣仁龙骨牡蛎。敛阴秘阳之意也。(经曰。以酸收之。)至其泻火之味。考之本
草。所载虽多。然究其要。脾不外乎石斛白芍。肺不外乎黄芩桑皮。心不外乎黄连栀子。胆
不外乎胆草青黛。肾不外乎黄柏知母。余则按症酌增。但须审症明确。则所投皆应。自无牵
制悖谬之弊矣!(李时珍曰。燥甚则地干。暑胜则地热。风胜则地动。湿胜则地泥。寒胜则
地裂。火胜则地涸。此六淫见胜之义也。)
经曰。火淫于内。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相火肾火也。故治以
咸冷
。辛能滋润。酸能收敛。苦能泄热。或从其性而升发之也。)五运。(少阳司天。寅申。少阳
在泉。巳亥。)
〔散火〕
麻黄 桂枝 升麻 干葛 柴胡 香薷
〔滋火〕
地黄 枸杞 淮山药 首乌 阿胶 菟丝子
〔补火〕
人参 黄 白术 附子 肉桂 干姜
〔缓火〕
甘草 合欢皮 人乳 黄精 麦冬 葳蕤
〔泻火〕
黄柏 黄芩 黄连 石膏 知母 胆草
〔引火〕
五味 补骨脂 附子 肉桂 熟地黄 牛膝
〔收火〕
人参 黄 白芍 龙骨 枣仁 牡蛎



<目录>下编\卷九主治下

<篇名>六淫病症主药

内容:热者。寒郁内成之意。因其平素有火。加以寒郁。而热成矣。(脏阳生热为真热。)若脏
气素
阴。则寒虽入。而热不生。在初惟见无热恶寒。至夜方有热见。且有平素无热。因于火虚
而阳上浮。其症有似于热。又或中有食滞。上下气不宣泄。而身时见热作。皆非真正纯热之
谓。(脏阴或热为假热。)所以治热须分表里阴阳。及有积热、伏热、热毒、似热之异也。但
世仅知苦寒解热。而不知其邪初在表。热未内结。其可不用升麻干葛柴胡秦艽。及或夏枯草
之类以散之乎。热挟有风。而症见有鼻渊目翳。其可不用辛夷木贼蕤仁冰片决明子薄荷炉甘
石青葙子之类以解之乎!热挟有湿。而症见有面垢不仁。肌肤痿痹。其可不用香薷芜荑以
解之乎!热挟有痰不散。而症见有目翳痘痈。其可不用海石以散之乎!血瘀不散。而症见有
肝虚目翳。疮疡恶毒。其可不用锻石谷精草以治之乎!热不在经。而在于膈。而症见有欲吐
不吐。其可不用木鳖栝蒌胆矾等药以治之乎!此散表热之大概也。若热已在于里。法当用泻
。然泻脾则不外乎石斛白芍。泻胃则不外石膏朴硝大黄。泻肺则不外乎黄芩知母。泻大肠则
不外乎黄芩生地。泻心则不外乎连翘山栀黄连。泻肝则不外乎胆草青黛。泻胆则不外乎前胡

泻肾则不外乎童便食盐。(经曰。热淫于内。治以咸寒。)泻膀胱则不外乎猪苓泽泻黄柏。

则看症酌增。此泻里热之大概也。若热久伏不发。其热最深。其药亦不越乎知连芩柏。(经
曰。以苦发之。)但总不得妄行升发以助其势。如春温夏热之有禁用干葛升麻麻黄桂枝柴胡
之类是已。此泻伏热之大概也。至于热挟有湿。药亦不外清利之味。然亦须分病症轻重。轻
则用以通草茯苓等药以渗。重则用以泽泻木通车前灯草扁蓄萆 海金沙防己茵陈地肤子猪苓
滑石等药以为泻。再重则有大戟芫花甘遂等药以为之伐。此泻湿热之大概也。他如热入于血
。(血热。)而症见有蓄血便血等症。则当按其破血凉血之剂以进。久积而热不化。(积热。)
则当用以黄芩黄柏知母之类以投。久积久毒不解。(热毒。)则当用以连翘牛蒡绿豆金银花蒲
公英金汁人中黄之类以治。惟有真阴素亏。真阳失守。无根之火浮溢于表。外极似热。而内
则无真正热症热脉可据。(假热。)惟当用以附子理中。及或附桂八味。方可回生。凡此皆属
治热之品。但不可尽以热属内实。而概用以苦寒。以伤其胃也。
经曰。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以苦发之。(水胜火。故治以咸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