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肺为清。入肾为寒。入脾为至阴而兼四气。皆为增其味而益其气。各从本脏之气用尔。故
久服黄连苦参而反热者。此其类也。气增不已。则脏气有偏胜。偏胜则脏有偏绝。故有暴夭
。是以药不具五味。不备四气。而久服之。虽且复胜。久必暴夭。但人疏忽。不能精候耳。
张从正云。凡药皆毒也。虽甘草苦参不可不谓之毒。久服则五味各归其脏。必有偏胜。气增
之患。诸药皆然。学人当触类而长之可也。)至脾胃虚寒。尤为切忌。泔浸。去腥气。蒸用
。玄参为使。恶贝母菟丝子漏芦。反藜芦。



<目录>上编\卷四泻剂

<篇名>泻湿

内容:(寓木)清肝肾热邪利水消瘀
琥珀(专入心肝。兼入小肠肾)。甘淡性平。(承曰。茯苓生于阴而成于阳。琥珀生于阳
而成
于阴。)按书虽曰脂入土而成宝。合以镇坠等药。则能安魂定魄。色赤能入心肝二经血分。
合以辛温等药。则能消瘀破瘕。生肌合口。其味甘淡上行。合以渗利等药。则能治淋通便
。燥脾补土。(经曰。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
下输膀胱。凡渗药皆上行而后下降。)且能明目退翳。(即退翳之效。)逐鬼杀魅。(即安魂魄
之效。)谓是水去热除安镇之意。但此性属消磨。则于真气无补。气属渗利。则于本源有耗
。此惟水盛火衰者。用之得宜。若使火盛水涸。用之不能无虑。(血瘀而小便不利者宜用。
血少而小便利者。反致燥急之苦。)松脂入土。年久结成。或枫脂结成。以摩热拾芥者真。(
市人多煮鸡子及青鱼胆伪之。摩热亦能拾芥。宜辨。芥即禾草。)用柏子仁末。入瓦锅同煮
半日。捣末用。



<目录>上编\卷四泻剂

<篇名>泻湿

内容:(寓木)除膀胱血分湿热
猪苓(专入膀胱肾)。甘淡微苦。性平无毒。得枫根之余气以成。形如猪屎。故以猪名。
凡四
苓五苓等方。并皆用此。(仲景用茯苓泽泻白术与桂。名五苓散。为治水之总剂。方中用以
肉桂。盖以膀胱津液。赖气以化。则能以出。用肉桂辛热。所以化其气也。除桂名四苓散。
李东垣曰。无恶寒症。不可用桂。周扬俊曰。五苓为渴而小便不利者设。若不渴则茯苓甘
草足矣。若但渴。则四苓足矣。)性虽有类泽泻。同入膀胱肾经。解热除湿。行窍利水。然
水消则脾必燥。水尽则气必走。泽泻虽同利水。性亦类燥。然咸性居多。尚有润存。泽虽治
火。性亦损气。然润能滋阴。尚有补在。故猪必合泽泻以同用。则润燥适均。而无偏陂之患
矣。至于茯苓。虽属渗剂。有湿自可以去。然茯则入气而上行。此则入血而下降。且与泽泻
利水消肿。治疟止痢等药。审属暑邪湿热内闭。无不借此以为宣导之需。(疟多由暑。暑必
成疟。)古人已云清利小便。无若此快。以故滋阴药中。止有泽泻。而不用及猪苓。正谓此
耳。(故六味丸有泽泻。无猪苓。)但此专司引水。津液易耗。久服多致损目。(凡服利水药
而明目者。因除浊气湿热而成明也。用利水药而失明者。因其走泄真气也。)白而实者良。
去皮用。



<目录>上编\卷四泻剂

<篇名>泻湿

内容:(菽豆)利小肠湿热
赤小豆(专入小肠。)甘酸色赤。心之谷也。其性下行入阴。通小肠而利有形之病。故
与桑白
皮同为利水除湿之剂。(十剂曰。燥可去湿。桑白皮赤小豆之属是也。)是以水气内停。而见
溺闭腹肿。手足挛痹。痈肿疮疽。非此莫治。(朱氏集验方云。宋仁宗在东宫时患 腮。命

士赞宁治之。取小豆七七粒为末。敷之而愈。中贵人任承亮后患恶疮近死。尚书郎傅永授以
药。立愈。叩其方。赤小豆也。予苦胁疽。既至五脏。医以药治之。甚验。承亮曰。得非赤
小豆耶。医谢曰。某用此活三十口。愿勿复言。有僧发背如烂瓜。邻家乳婢用此治之如神。
但其性最粘。敷毒。干则难揭。入苎根末。即不粘。此法尤佳。)且能止湿解酒。通胎下乳
。(陈自明。予妇食素。产后七日乳脉不行。服药无效。偶得赤小豆一升。煮粥食之。当夜

行。)至十剂取此为燥。亦以水行而燥自生之意。并非因其药性本燥而言也。故书又戒多服
。则令人津液枯槁而燥。取紧小而赤黯色者良。(若半黑半红为相思子。非赤小豆也。)



<目录>上编\卷四泻剂

<篇名>泻湿

内容:(石)降上中下湿热
滑石(专入膀胱)。何以滑名。因其性滑而名之也。滑石味甘气寒。色白。服则能以清
热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