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草豆蔻诸书皆载气味相同。功效无别。服之皆能温胃逐寒。然此气
味浮散
。(出自汉广。)凡冒巅雾不正瘴疟。服之直入病所而皆有效。故合常山用则能以截久疟。同
知母用则能以除瘴疠寒热。(义详草豆蔻。)同橘半用则能以除膈上痰。同楂曲用则能以解面
湿
鱼肉。若使非由疯瘴。或因湿热。而见瘀滞。与伤暑而见暴注溲赤口干者。则并禁焉。忌铁




<目录>上编\卷三散剂

<篇名>温散

内容:(蔓草)温脾燥胃杀虫除积
使君子(专入脾胃)。味甘气温。功专补脾杀虫除积。凡人症患五疳便浊。泻痢腹虫。
皆脾胃
虚弱。因而乳停食滞。湿热瘀塞而成。服此气味甘温以助脾胃。则积滞消。湿热散。水道利
。而前症尽除矣。时珍曰。凡杀虫之药。多是苦辛。独使君子榧子而杀虫亦异也。每月上旬
。虫头向上。中旬虫头向中。下旬虫头向下。于上旬空心服此数枚。则虫皆死而出也。但忌
热茶同服。则令人作泻矣。出闽蜀。五瓣有棱。内仁如榧。亦可煨食。久则油黑不可用。



<目录>上编\卷三散剂

<篇名>温散

内容:(芳草)宜散肺分寒滞温暖脾胃
白豆蔻(专入肺脾胃。兼入大肠)。本与缩砂密一类。气味既同。功亦莫别。然此另有
一种清
爽妙气。上入肺经气分。而为肺家散气要药。且其辛温香窜。流行三焦。温暖脾胃。而使
寒湿膨胀。虚疟吐逆。反胃腹痛。并翳膜(必白睛见有白翳方用。)目 红筋等症悉除。
不似
缩砂密辛温香窜兼苦。功专和胃醒脾调中。而于肺肾他部则止兼而及之也。是以肺胃有火。
及肺胃气薄切忌。故凡用药治病。最宜审谅气味。分别形质。以为考求。不可一毫忽略。竟
无分别于其间耳。



<目录>上编\卷三散剂

<篇名>温散

内容:(芳草)温脾暖胃快滞
缩砂(专入脾胃。兼入肺肾大小肠膀胱)。辛温而涩。故书号为醒脾调胃要药。然亦兼
入肺肾
大小肠膀胱。是以同檀香白豆蔻则能入肺。同人参益智则能入脾。同黄柏茯苓则能入肾。同
赤石脂则能入大小肠。其言醒脾调胃。快气调中。则于腹痛痞胀有功。(痛有喜按拒按之别
。若使痛喜手按。多属脾胃虚寒。治须用此。否则切禁。痞有因寒因热因暑因湿因痰因气因
血因食之别。亦须审其兼症兼脉以求。不可尽以砂仁为治也。)入大肠则于赤白泻痢有效。
入肺则于咳嗽上气克理。(泻痢由于寒湿者宜用。热湿者勿用。)至云止痛安胎。并咽喉口齿
浮热能消。亦是中和气顺之意。(胎挟寒滞者始宜。热属虚浮者方用。)若因实热而云胎气不
和。水衰而见咽喉口齿燥结者服之。岂能是乎?故虚实二字。不可不细辨而详察耳。出岭南
。研碎用。



<目录>上编\卷三散剂

<篇名>温散

内容:(芳草)疏肝醒脾泄滞和胃
木香(专入肝脾)。味辛而苦。下气宽中。为三焦气分要药。然三焦则又以中为要。故
凡脾胃
虚寒凝滞而见吐泻停食。肝虚寒入而见气郁气逆。服此辛香味苦。则能下气而宽中矣。中宽
则上下皆通。是以号为三焦宣滞要剂。(宗 曰。木香专泄。快胸腹间滞寒冷气。他则次之
。得橘皮肉豆蔻生姜相佐使绝佳。效尤速。好古曰。本草云。生气劣。气不足。补也。通壅
气。导一切气。破也。安胎健脾胃。补也。除 癖症块。破也。其不同如此。洁古张氏但言
调气。不言补也。)至书所云能升能降。能散能补。非云升类升柴。降同沉香。不过因其气
郁不升。得此气克上达耳。况此苦多辛少。言降有余。言升不足。言散则可。言补不及。一
不审顾。任书混投。非其事矣!番船上来形如枯骨。味苦粘舌者良。名青木香。非今所用马
兜铃根者是也。(今用皆广木香土木香。)入理气药。磨汁生用。若实大肠。面煨熟用。今医
妄以西香代木香治痢。殊谬。



<目录>上编\卷三散剂

<篇名>温散

内容:(芳草)入肝开郁散滞活血通经
香附米(专入肝胆。兼入肺)。辛苦香燥。据书备极赞赏。能入肝胆二经开郁(郁有痰
郁火郁
气郁血郁湿郁食郁)散滞。活血通经。兼行诸经气分。(张子和谓圣人啬气。如持至宝。庸
人役物。反伤太和。又曰。气本一也!因有所触而怒喜悲恐寒热惊思劳九气于焉而分。盖怒
则气上。喜则气缓。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热则气泄。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劳则气耗。此
九气之至也。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