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强肾
白蒺藜(专入肝肾。兼入肺)。质轻色白。辛苦微温。按据诸书。虽载温能补肾。可治
精遗溺
失。暨腰疼劳伤等症。然总宣散肝经风邪。凡因风盛而见目赤肿翳。并遍身白癜瘙痒难当者
。服此治无不效。且此味辛(入肺)兼苦。(入肾)则凡症瘕结聚。喉痹乳痈。暨胎产不下。

此力能破郁宣结。盖肝虽藏血之经。而血非可留之物。若竟认此作补。而不审兼苦泄辛散以
明其治。其失靡轻。缘此可升。(质轻)可降。(味苦)可散。(味辛)可补。(微温)故服凉
剂。
则宜连刺。
(有刺)生捣用补剂则宜去刺。酒拌蒸。若沙苑蒺藜质细色绿似肾。功专入肾。故书载能益

强肾。(风家用三角蒺藜。补肾用沙苑蒺藜。)亦须炒用。但不辛香宣散耳。(蒺藜根烧灰。
能治齿动。)



<目录>上编\卷三散剂

<篇名>驱风

内容:(隰草)入肝驱风散热明目
决明子(专入肝)。气禀清阳。味咸苦甘。微寒无毒。能入肝经除风散热。凡人目泪不
收。眼
痛不止。多属风热内淫。以致血不上行。治当即为驱逐。按此苦能泄热。咸能软坚。甘能补
血。力薄气浮。又能升散风邪。故为治目收泪止痛要药。并可作枕以治头风。但此服之太过
。搜风至甚。反招风害。故必合以蒺藜甘菊枸杞生地女贞实槐实谷精草。相为补助。则功更
胜。谓之决明。即是此意。状如马蹄。俗呼马蹄决明。捣碎用。恶大麻仁。



<目录>上编\卷三散剂

<篇名>驱风

内容:(毒草)祛恶风顽痰顽毒
草乌头(专入肝。兼入脾)。辛苦大热。按书论此。惟长洲张璐辨之明晰。言此与射罔。
乃至
毒之物。(草乌系野所生。状类川乌。亦名乌啄。姜汁炒。或豆腐煮。熬膏名射罔。敷箭。
兽见血立死。)非若川乌头附子之比。自非风顽急疾。不可轻投。此药止能搜风胜湿。开顽
痰。治顽疮。以毒攻毒而已。本经治恶风洗汗出。但能去恶风。而不能回阳散寒可知。昔人
病风癣。服草乌头木鳖子药过多。甫入腹。遂麻痹不救。乌附五种。主治攸分。附子大壮元
阳。虽偏下焦。而周身内外无所不至。天雄峻温不减于附。而无顷刻回阳之功。川乌专搜
风湿痛痹。却少温经之力。侧子善行四末。不入脏腑。草乌悍烈。仅堪外治。此乌附之同类
异性者。至于乌啄。禀气不纯。服食远之可也!



<目录>上编\卷三散剂

<篇名>驱风

内容:(毒草)治关节风湿痹痛
茵芋(专入肝肾)。本属毒物。味辛而苦。气温有毒。据书所述。治症多是风湿为用。
如治风
痫。则有茵芋丸。治风痹。则有茵芋酒。治产后风。则有茵芋膏。凡风湿痹症。多用茵芋。
与石南莽草同为一类。(莽草辛温有毒。能治头风痈肿。乳痈疝瘕。其叶煎汤热含。能治牙
虫喉痹。)若云能疗虚羸寒热。恐莫及耳。(因虚当兼补虚。)出彭城海盐。茎赤。叶如石榴
而短浓者佳。取茎叶阴干。炙用。



<目录>上编\卷三散剂

<篇名>驱风

内容:(香木)入卫表以除风邪
桂枝(专入肌表。兼入心肝)。系肉桂枝梢。其体轻。其味辛。其色赤。(故入心。)有
升无
降。故能入肺而利气。入膀胱化气而利水。且能横行于臂。调和营卫。治痛风胁风。(痛风
其在灵枢谓之贼风。素问谓之痹症。金匮谓之历节。后世又更其名曰白虎历节。且有别名曰
箭风箭袋。然总谓之行痹。其症则有因风因湿因寒因痰因瘀因虚之异。须用桂枝以为向导。
胁风本属于肝。凡治胁风之症。当用桂枝入肝以平。)止烦出汗。驱风散邪。为解肌第一要
药。(时珍曰。麻黄遍彻皮毛。桂枝透达营卫。)故书皆言无汗能发。有汗能收。然其汗之能
发。止是因其卫实营虚。阴被阳凑。故用桂枝以调其营。营调则卫气自和。而风邪莫容。
遂自汗而解。非若麻黄能开腠理以发其汗也。其汗之能收。止因卫受风伤。不能内护于营。
营气虚弱。津液不固。故有汗发热而恶风。其用桂枝汤为治。取其内有芍药入营以收阴。外
有桂枝入卫以除邪。则汗自克见止。非云桂枝能闭其汗孔。昧者不察桂枝发汗止汗是何意义
。徒以顺口虚喝。其失远矣!(经曰。脉浮紧发热无汗者。不可与。脉紧为伤寒。与之则表
益实。而汗愈难出矣。伤寒例曰。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周扬俊曰。
风既伤卫。则卫气疏。不能内护于营而汗自出矣。汗者血之液也。苟非用血药以桂枝和营散
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