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开平狱中尝治此。不可不知。)若血虚头
痛者。尤宜戒焉。产华阴者真。(时珍曰。叶似小葵。柔茎细根。直而色紫。味极辛者。细
辛也。杜衡鬼督邮徐长卿皆可乱之。)去双叶者用。(双叶服之害人。)恶黄 山茱萸。畏硝
石滑石。反藜芦。



<目录>上编\卷三散剂

<篇名>散寒

内容:(芳草)疏肺寒气内客
紫苏(专入肺。兼入心脾)。背面俱紫。辛温香窜。五月端午采用。凡风寒偶伤。气闭
不利。
心膨气胀。并暑湿泄泻。热闭血衄崩淋。喉腥口臭。俱可用此调治。取其辛能入气。紫能
入血。香能透外。温可暖中。使其一身舒畅。故命其名曰苏。(苏与稣同)是以时珍谓其同

皮砂仁。则能行气安胎。同藿香乌药。则能快气止痛。同麻黄葛根。则能发汗解肌。同芎
当归。则能和营散血。同木瓜浓朴。则能散湿解暑。同桔梗枳壳。则能利膈宽中。同杏子菔
子。则能消痰定喘。要皆疏肺利气之品。虽其气味浅薄。难以奏效。但久服亦能泄人真气。
虚寒泄泻尤忌。即安胎和胃药中。用之不过取其辛香。暂调胃寒气滞之症。岂可概用久用。
以陷虚虚之祸耶?(宗 曰。紫苏气味香散。今人朝暮饮紫苏汤。无益。医家谓芳草致豪贵
之疾者。此有一焉。若脾胃寒人。多致滑泄。往往不觉。)梗下气稍缓。子降气最速。(务本
新书云。凡地畔近道。可种苏以遮六畜。收子打油。燃灯甚明。弘景曰。苏子下气。与橘皮
相宜。)与橘红同为除喘定嗽。消痰顺气之药。(叶发汗散寒。梗顺气安胎。子降气开郁。消
痰定喘。表弱气虚者忌用叶。肠滑气虚者忌用子。)但性主疏泄。气虚阴虚喘逆者并禁。宜
橘皮。忌鲤鱼。子炒研用。



<目录>上编\卷三散剂

<篇名>散寒

内容:(山草)开提肺中风寒载药上行
桔梗(专入肺。兼入心胃)。辛苦而平。按书既载能引诸药上行。又载能以下气。其义
何居
。盖缘人之脏腑胸膈。本贵通利。一有寒邪阻塞。则气血不通。其在于肺。则或为不利。而
见痰壅喘促鼻塞。其在阳明。(胃)则或风热相搏。而见齿痛。其在少阴。(肾)则因寒蔽火

。而见目赤喉痹咽痛。久而火郁于肺。则见口疮肺痈干咳。火郁上焦。则见胸膈刺痛。肺火
移郁大肠。则见下痢腹痛。腹满肠鸣。总皆寒入于肺。闭其窍道。(一语透尽诸病根源。)则
清不得上行。浊因不得下降耳。桔梗味苦气平。质浮色白。系开提肺气之圣药。可为诸药
舟楫。载之上浮。能引苦泄峻下之剂至于至高之分成功。俾清气既得上升。则浊气自克下降
。降气之说。理根于是。是以好古加味甘桔。无不因症加药。如失音则加诃子。声不出加半
夏。上气加陈皮。涎嗽加知母贝母。咳渴加五味。酒毒加葛根。少气加人参。呕加半夏生姜
。吐脓血加紫苑。肺萎加阿胶。胸膈不快加枳壳。痞满加枳实。目赤加栀子大黄。面肿加茯
苓。肤痛加黄 。发斑加荆防。疫疠加牛蒡大黄。不得眠加栀子。总不离乎桔梗以为开提。
(时
珍曰。朱肱活人书治胸中痞满不痛。用桔梗枳壳。取其通肺利膈下气也。张仲景伤寒论治寒
实结胸。用桔梗贝母巴豆。取其温中消谷破积也。又治肺痈唾脓。用桔梗甘草。取其苦辛清
肺。甘温泻火。又能排脓血。补内漏也。其治少阴症三四日咽痛。亦用桔梗甘草。取其苦辛
散寒。甘平除热。合而用之。能除寒热也。后人易名甘桔汤。通治咽喉口舌诸病。宋仁宗加
荆芥防风连翘。遂名如圣汤。极言其验也。)奈世仅知此属上升。而不知其下行。其失远矣
!但痘疹下部不起勿用。以其性升之故。久嗽不宜妄用。以其通阳泄气之故。阴虚不宜妄用
。以其拔火上乘之故。其芦能吐膈上风热痰实。生研末。水调服。探吐。去浮皮。泔浸微
炒用。畏龙胆草白芨。忌猪肉。



<目录>上编\卷三散剂

<篇名>散寒

内容:(山草)宣肺寒清肺热
人参而有上党之号。(专入肺)。盖缘隋文帝时。上党有人宅后。去宅一里许。见参异常。

得人参。一如人体云。又上党人参。根颇纤长。根下垂有及一尺余者。或十岐者。其价与银
相等。辽东高丽百济诸参。均莫及焉。李时珍云。上党潞州也。民以人参为地方害。不复
采取。今所用者。皆是辽参。观此则知诸参惟上党为最美。而上党既不可采。岂复别有党参
之谓哉?近因辽参价贵。而世好奇居异。乃以山西太行山出之苗。及以防风桔梗荠 伪造。
相继混行。讵知参有不同。性有各异。防风桔梗乃属表散风寒伤气之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