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犯生冷油腻肉食,即作痛,服升涩药,泻反甚,脉沉而滑,此乃脾胃久伤,积冷凝滞。法当
以热下之。用腊匮巴豆丸五十粒,服二日,不利而愈。自是每用治泻痢,愈者近百人)。一
名刚子(雷 曰∶紧小、色黄者为巴,三棱、色黑者为豆,小而两头尖者为刚子。刚子杀人
。时珍曰∶此说殊乖。盖紧小者为雌,有棱及两头尖者是雄,雄者更峻耳。用之得宜,皆有
功力。不去膜则伤胃,不去心则作呕。《藏器》法连白膜服)。或用谷、用仁、用油、生用
、炒用、醋煮烧存性用。研去油,名巴豆霜。芫花为使。畏大黄、黄连、凉水(中其毒者,
以此解之,或黑豆、绿豆汁亦佳)。得火良。
巴豆油作纸拈燃火,吹息,或熏鼻,或刺喉,能行恶涎恶血。治中风中恶,痰厥气厥,
喉痹不通,一切急病(大黄、巴豆,同为峻下之剂。但大黄性寒,腑病多热者宜之。巴豆性
热,脏病多寒者宜之。故仲景治伤寒传里多热者,多用大黄;东垣治五积属脏者,多用巴豆
。与大黄同服,反不泻人)。



<目录>木部

<篇名>大风子

内容:燥痰,外用治疮
辛热有毒。取油治疮癣疥癞,有杀虫劫毒之功(丹溪曰∶粗工治大风病,佐以大风油,
殊不知此物性热,有燥痰之功而伤血,至有病将愈而先失明者)。出南番。子中有仁,白色
,久则油黄,不可用。入丸药,压去油。



<目录>木部

<篇名>荆沥

内容:宣通经络,滑痰泻热
甘平。除风热,化痰涎,开经络,行血气。治中风失音,惊痫痰迷,眩晕烦闷,消渴热
痢,为去风化痰妙药。气虚、食少者忌之(《延年秘录》云∶热多用竹沥,寒多用荆沥。丹
溪曰∶虚痰用竹沥,实痰用荆沥,并宜姜汁助送,则不凝滞)。
牡荆俗名黄荆,截取尺余,架砖上,中间火炙,两头承取汁用。



<目录>木部

<篇名>竹沥

内容:泻火,滑痰,润燥
甘寒而滑。消风降火,润燥行痰,养血益阴(竹之有沥,犹人之有血也。故能补阴清火)
。利窍明目。
治中风口噤,痰迷大热,风痉癫狂,烦闷(《产乳》方∶妊娠苦烦名子烦,竹沥不限多
少细服。梅师加茯苓煎)消渴,血虚自汗。然寒胃滑肠、有寒湿者勿服(《经疏》曰∶中风
要药。凡中风未有不因阴虚火旺、痰热壅结所致,如果外来风邪,安得复用此寒滑之药治之
哉!丹溪曰∶痰在经络、四肢、皮里、膜外者,非此不能达行。又曰∶味甘性缓,能除阴虚
之有大热者。寒而能补,胎后不碍虚,胎前不损子。世人因本草大寒二字,弃而不用,然人
食笋,至老未有因寒而病者。沥,即笋之液也,又假火而成,何寒如此之甚耶?治法云∶竹
沥和米煮粥,能治反胃)。竹类甚多,淡行肉薄,节间有粉,多汁而甘,最良; 竹坚而节
促,皮白如霜;苦竹本粗叶大,笋味苦。入药,惟此三种,功用略同。竹茹即刮取青皮。竹
沥如取荆沥法。姜汁为使(姜能除痰,且济其寒)。
笋尖发痘疮(《本草》未载。昂按∶笋蕨多食,皆能燥血,故笋有刮肠篦之名。惟同肉
煮食,则无害也)。



<目录>木部

<篇名>竹茹

内容:泻上焦烦热,凉血
甘而微寒。开胃土之郁,清肺金之燥,凉血除热。治上焦烦热(皮入肺,主上焦。温胆
汤用之),温气寒热,噎膈呕逆(胃热),吐血衄血(清肺凉胃,齿血不止,浸醋含之),肺
痿惊痫(散肝火),崩中胎动(凉胎气)。



<目录>木部

<篇名>淡竹叶

内容:泻上焦烦热
辛淡甘寒。凉心暖脾,消痰止渴。除上焦风邪烦热(叶生竹上,故治上焦。仲景治伤寒
发热、大渴,有竹叶石膏汤。乃假其辛寒,以散阳明之邪热也),咳逆喘促,呕哕吐血,中
风失音,小儿惊痫。竹生一年以上者,嫩而有力。



<目录>木部

<篇名>天竹黄

内容:泻热,豁痰,凉心
甘而微寒。凉心经,去风热,利窍豁痰,镇肝明目。功同竹沥,而性和缓,无寒滑之患
。治大人中风不语,小儿客忤惊痫为尤宜。出南海。大竹之津气结成(即竹内黄粉),片片
如竹节者真。



<目录>木部

<篇名>雷丸

内容:泻,消积,杀虫
苦寒有小毒。入胃、大肠经。功专消积杀虫(杨 得异疾,每发语,腹中有小声应之,
久渐声大。有道士曰∶此应声虫也,但读本草,取不应者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