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字是。胡广《汉制度》:『诏书者,诏,告也。』(《后汉书光武帝纪上》章怀注引)」按《说文》:「诰,告也。」段注:「按以言告人,古用此字,今则用告字,以此诰为上告下之字。又秦造诏字,惟天子独称之,《文选》注卅五引《独断》曰:诏,犹告也,三代无其文,秦汉有之。据此可证,秦以前无诏字。至《仓颉篇》乃有『幼子承诏』之语,故许书不录『诏』字,铉补之,非也。」《释文》:「告上曰告,告下曰诰。」「诏诰百官」者,乃告下,则作「诰」是。
制施赦命。
「赦命」,范校:「孙云《御览》作『勑令』。」《附校》:「『赦命』作『赦令』。」《校注》:「『命』御览引作『令』。按《独断》上:『制书,帝者制度之命也。……三公赦令、赎令之属是也。』则此当以作『令』为是。」《考异》:「按:从《御览》是。」按《独断》:「制书,帝者制度之命也。其文曰『制诏』,三公赦令、赎令之属是也。刺史太守相劾奏申,下上迁书,文亦如之。其征为九卿,若迁京师近臣则言官,具言姓名;其免若得罪,无姓。凡制书有印,使符下,远近皆玺封;尚书令印重封;惟赦令、赎令,召三公诣朝堂受制书,司徒印封,露布下州郡。」则作「赦令」是,从《御览》改。
君子以制数度。
「数度」,黄本作「度数」。范校:「顾校作『数度』。」《校注》:「『度数』,元本、弘治本、汪本、畲本、张本、两京本、胡本、四库本并作『数度』。按作『数度』与《易节》象辞合,当据乙。」《校证》:「『数度』原作『度数』,王惟俭本、冯校本作『数度』。按《易节卦》象辞正作『数度』,今据改。」《考异》:「按:《易节卦》作『数度,议德行。』作『数度』是。」
明君之诏。
「君」,《义证》作「神」。《义证》:「『神』原作『君』。范注引陈(汉章)先生曰:『明君之诏,明君当是明神之误。《周礼(秋官)》司盟「北而诏明神」是也。』郑注:『神之明察者,谓日月山川也。』」按作「神」是,与后文「敕天之命」之「天」字相对,且与前文之「君」不复。从《义证》改。
故两汉诏诰。
「诰」,范校:「铃木云:《御览》作『令』。」《校证》:「《御览》、《玉海》『诰』作『令』。」
不反若污。
「污」,黄本作「汗」。《汇校》:「按:作『汗』是。『污』乃『汗』之形误。」《义证》引马国翰《目耕帖易》卷五云:「《汉书刘向传》引《易》曰:『涣汗其大号。』言号令如汗,汗出而不反者也。出善令未能踰时而反,是反汗也。《北堂书钞》引王肃《易》注:『王者出令,不可复反,喻如身中汗出不可反也。』(见卷一百三)与刘说合。刘勰《文心雕龙》:『其出如綍,不反若汗。』亦用《汉书》义也。」按作「汗」是,从黄本改。
亦敬慎来叶矣。
《校证》:「谢、徐并云:『亦,疑作亦以。』」《补正》:「按以《练字》篇『岂直接才悬,抑亦字隐』例之,『亦』上当脱『抑』字。《哀吊》篇『抑亦诗人之哀辞乎』,《物色》篇『抑亦江山之助乎』,亦并以『抑亦』连文。《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臣寿等言:……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亦以『抑亦』为言。均足证此文『亦』上所脱者,定是一『抑』字。谢说徐校,未可从也。」按作「亦以」与上文「是以」重,疑「抑亦」近是。《论语子路》篇:「(子)曰:言必信,行必果,踁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亦其证。
诏体浮新。
「新」,范校:「孙云:《御览》作『杂』。」范注:「《校勘记》:《御览》『新』作『杂』,『杂』字是也。」《校证》:「『杂』原作『新』,徐校作『杂』。案《御览》正作『杂』,今据改。」《校注》:「按『杂』字是。『浮杂』,盖谓文景以前诏书直言事状,不似武帝以后之以经典缘饰也。」《考异》:「按:从《御览》是。」按「浮新」不文,作「浮杂」是,《附会》篇「意见浮杂」,亦可证。从《御览》改。
文同训典。
《校证》:「《御览》『训典』作『典训』。」
观戒渊雅。
「观」,黄本作「劝」,黄校:「元作『观』,谢改。」《校证》:「『劝』原作『观』,梅据谢改,徐校同。案《御览》正作『劝』。」《校注》:「按《御览》引正作『劝』;谢钞本同。谢改徐校是也。」按「观戒」不文,「劝戒」是。《后汉书宦者吕强传》:「因上疏陈事曰:臣闻诸侯上象四七,下裂王土,高祖重约非功臣不侯,所以重天爵明劝戒也。」又《酷吏阳球传》:「奏罢鸿都文学曰:臣闻图像之设,以昭劝戒,欲令人君动鉴得失。」《三国志吴书周胤传》:「诸葛瑾、步骘连名上疏曰:汉高帝封爵之誓曰:『使黄河如带,太山如砺,国以永存,爰及苗裔。』申以丹书,重以盟诅,藏于宗庙,传于无穷,欲使功臣之后,世世相踵,非徒子孙,乃关苗裔,报德明功,勤勤恳恳,如此之至,欲以劝戒后人。」又《蜀书诸葛亮传》评曰:「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从《御览》、黄本改。
及制诰严助。
范校:「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