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词则从之、裕之及存余旧数字,碑序则全裕之笔也"。下又云"其文皆众笔,非余全文,彼欲嫁名於余,余安得辞!後数日,首领官奉立命,赍告身三通付余辈,特赐进士出身"云云。观此,可见《崔立碑》本祁起草,好问改定,又彼此嫁名,各自剖辨,而卒不能掩也。想见当时共以此碑为谄附逆贼,故各讳言耳。然遗山於此事,终有干涉,其《上梁文》,先叙围中食尽待毙之状云:"穷甚析骸,死惟束手。人望荆兄之通好,义均纪季之附庸。谋则佥同,议当孰抗!"爰自上书宰相,所谓"试微躯於万仞不测之渊;至於喋血京师,亦尝保百族於群盗垂涎之日"。是请荆王监国,以汴城降,既系遗山先上书执政;《金史奴申传》并载遗山语甚详。及崔立肆逆,又尝保护多人,免於凶害。则其於立,情分素熟,可知也。即《王若虚传》所云:"召刘祁、麻革至省,遗山以众议咸属二君为嘱"。是遗山已为之关说,原不必论碑文之作与否矣。
  遗山仕於金,官至尚书省左司员外郎。郝经墓志谓入翰林知制诰,盖兼官也。
  国变後,以诗文重名,为海内鲁灵光者,几三十年。客东平严实幕下最久。以国亡史作,己所当任,闻累朝实录,在顺天张万户家,乃往请於张,愿以身任编纂之责,为乐夔所阻而止。於是构野史亭於家,凡金君臣事迹,采访不遗,至百馀万言。所著《壬辰杂编》等书,为後来修《金史》者张本。其心可谓忠且勤矣!
  虽崔立功德碑一事,不免为人訾议;然始终不仕蒙古,时尚未建国号,故但称蒙古。则确有明据。故郝经所撰墓志及《金史》本传,皆云"金亡不仕",是可谓完节矣。乃李冶、徐世隆二序,俱以其早死不得见用於元世祖为可惜,此真无识之论也。设使遗山後死数年,见用於中统、至元中,亦不过入翰林、知制诰,号称内相而已,岂若"金亡不仕"四字,垂之史册哉!余尝题其集云:"无官未害餐周粟,有史深愁失楚弓。"颇道著遗山心事矣。
  遗山当金哀宗天兴二年壬辰,蒙古兵围汴京,遗山在围城中。未几,哀宗奔蔡州。明年癸已正月,崔立叛,以汴降蒙古。四月二十九日,遗山始出京,而二十二日,已有书上蒙古中书令耶律楚材,自称"门下士"。余作遗山诗话,以其在金时与楚材素无一面,何以未同而言若此?今细阅遗山集,楚材有二兄,皆仕於金:一名辨才,官静难节度副使;一名思忠,官龙虎卫上将军。楚材奉其主之命来索取,哀宗幸藉此可成和议,俱遣往。思忠誓不北行,投城濠死;辨才亦至真定而殁。是楚材曾亲至汴京,盖已闻遗山之名而物色之;遗山因有知己之感,与之投契,故有"门下士"之称,非无因至前也。然律以境外之交,究不无可议。
  惟始终不仕新朝,尚为完节耳。校点者按:此条原在卷十二之末,乃後补者,现移附於此,以便参阅。

  ○高青丘诗
  诗至南宋末年,纤薄已极,故元、胡两代诗人,又转而学唐,此亦风气循环往复,自然之势也。元末明初,杨铁崖最为巨擘。然险怪仿昌谷,妖丽仿温、李,以之自成一家则可,究非康庄大道。当时王常宗已以"文妖"目之,未可为後生取法也。惟高青丘才气超迈,音节响亮,宗派唐人,而自出新意,一涉笔即有博大昌明气象,亦关有明一代文运。论者推为开国诗人第一,信不虚也。李志光作《高太史传》,谓其诗"上窥建安,下逮开元,至大历以後,则藐之"。此亦非确论。今平心阅之:五古、五律,则脱胎於汉、魏、六朝及初、盛唐;七古、七律,则参以中唐;七绝并及晚唐。要其英爽绝人,故学唐而不为唐所囿。後来学唐者:李、何辈袭其面貌,仿其声调,而神理索然,则优孟衣冠矣;锺、谭等又从一字一句,标举冷僻,以为得味外味,则幽独君之鬼语矣。独青丘如天半朱霞,映照下界,至今犹光景常新,则其天分不可及也。
  李青莲诗,从未有能学之者,惟青丘与之相上下,不惟形似,而且神似。青莲乐府及五古,多主叙事,不著议论,盖用古人"意在言外"之法。此古诗正体也。青丘乐府及《拟古十二首》、《寓感二十首》、《秋怀十首》、《咏隐逸十六首》,亦只叙题面,不复於题内推究意义,发挥议论。如咏向长,则但说长之毕婚嫁、游名山。咏周党,则但说党之辞徵聘、乐田里。而一种迈往高逸之致,自见於楮墨之外,此正是学青莲处。七古内如《将进酒》、《将军行》、《赠金华隐者》、《题天池石壁图》、《登阳山绝顶》、《春初来》、《忆昨行》等作,置之青莲集中,虽明眼者亦难别择。昔司马子微谓青莲有仙风道骨;而青丘《赠陶篷先生》亦云:"谓予有仙契,泥滓非久沦。"盖二人实皆有出尘之才,故相契在神识间耳。然青丘非专学青莲者,如《游龙门》及《答衍师见赠》等作,骨坚力劲,则竟学杜。《太湖》及《天平山》、《游城西》、《赠杨荥阳》、《寄王孝廉乞猫》等作,长篇强韵,层出不穷,无一懈笔,则又学韩。《送徐七往蜀山书舍》,古体带律,奇峭生硬,更与昌黎之《答张彻》,如出一手。集中本有《效乐天体》一首,又《听教坊旧妓郭芳卿弟子陈氏歌》一首,亦神似长庆。
  《中秋玩月张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