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遗谚。诗书所引者也。至于陈琳谏辞称掩目捕雀。
潘岳哀辞称掌珠伉俪。并引俗说而为文辞者也。夫文辞鄙俚。
莫过于谚。而圣贤诗书。采以为谈。况踰于此。岂可忽哉。
离骚
谣诼﹑犹毁谮也。
刘歆与杨雄索方言书
诏问三代周秦轩车使者遒人使者以岁八月巡路。
求代语童谣歌戏。
阮籍乐论
歌谣者﹑咏先王之德。俯仰者﹑习先王之容。
元氏稹乐府古题序
操﹑引﹑谣﹑讴﹑歌﹑曲﹑词﹑调﹑八名而又别。
其在琴瑟者为操﹑引。采民甿者为讴﹑谣。
备曲度者总谓之歌﹑曲﹑词﹑调。斯皆由乐以定词。
非选词以配乐也。
诗﹑行﹑咏﹑吟﹑题﹑怨﹑叹﹑章﹑篇﹑九名。
盖选词以定乐。非由乐以定词也。
刘敞论灾变疏
臣伏以圣王。所甚畏事者莫如天。所甚听用者莫如民。
是故观天意于灾祥。察民情于谣俗。因灾祥以求治之得失。
原谣俗以知政之善否。诚少留意。则皆灿然矣。
前古贤圣之君。莫不循此以导其下。忠信之臣。
莫不缘此以讽此上。上下相饬。而自天佑之。
东坡集
孙卿子有韵语者。其言鄙近。多云成相。莫晓其义。
前汉艺文志诗赋类中。有成相杂词十一篇。
则成相者﹑盖言讴谣之名乎。疑所谓邻有丧舂不相者。
又乐记云。治乱以相辅也。亦恐由此得名。当更细考之。
朱子文集
凡言风者﹑皆民间歌谣。采诗者得之。而圣人因以为乐。
以见风化流行。沦肌浃髓。而发于声气者如此。其谓之风。
正以其自然而然。如风之动物而成声耳。
抱经堂文集
礼乐本诸天地。与生俱生者也。上古之世。
礼质则乐亦质。蒉桴土鼓。安必无诗。文字未兴。
流传不广。其万一传者。如古孝子断竹之歌。
不得等诸皇娥帝子﹑亦谓出自后人之伪撰也。陈诗观风。
当与纳贾观好恶一例。百货在市。而贵贱殊焉。风诗流传。
而取舍别无目之人。而令其行闾里以采听歌谣。
其事之不便至易明矣。且闾里之谣。徒歌而已。
不能皆以入乐。假如凡值所采。悉播于乐。
旧者肄在乐官而不去。新者被之管弦而日增。
力疲而亦有所不给矣。
乐府诗集
言者﹑心之声也。歌者﹑声之文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歌之为言也。
长言之也。夫欲上如抗。下如坠。曲如折。止如槁木。
倨中矩。句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此歌之善也。
梁元章纂要曰。齐歌曰讴。吴歌曰歈。楚歌曰艳。浮歌曰哇。
振旅而歌曰凯歌。堂上奏乐而歌曰登歌。亦曰升歌。
故歌曲有阳陵﹑白露﹑朝日﹑鱼丽﹑白水﹑白雪﹑江南﹑
阳春﹑淮南﹑驾辩﹑渌水﹑阳阿﹑采菱﹑下里巴人。
又有长歌﹑短歌﹑雅歌﹑缓歌﹑浩歌﹑放歌﹑怨歌﹑
劳歌等行。汉世有相和歌。本出街陌讴谣。而吴歌杂曲。
始亦徒歌。复有但歌四曲。亦出自汉世。无弦节作伎。
最先一人作。三人和。魏武帝尤好之。时有宋容华者。
清彻好声。善唱此曲。当时特妙。自晋已后。不复传。遂绝。
凡歌有因地而作者。京兆﹑邯郸歌之类是也。有因人而作者。
孺子﹑才人歌之类是也。有伤时而作者。
微子麦秀歌之类是也。有寓意而作者。张衡同声歌之类是也。
宁戚以困而歌。项籍以穷而歌。屈原以愁而歌。
卞和以怨而歌。虽所遇不同。至于发乎其情则一也。
历世以来。歌讴杂出。今并采录。且以谣谶系其末云。
全唐文
近日奸险之徒。多造无名文状。或张悬文榜。或譔造童谣。
此为弊源。合处极法。
珊瑚钩诗话
猗欤抑扬。永言谓之歌。非鼓非钟。徒歌谓之谣。品秩先后。
序而推之。谓之引。声音杂比。高下短长。谓之曲。
吁嗟慨歌。悲忧深思。谓之吟。
白石道人诗说
守法度曰诗。载始末曰引。体如行书曰行。放情曰歌。
兼之曰歌行。悲如蛩螀曰吟。通乎俚俗曰谣。委曲尽情曰曲。
沉氏洵韵语阳秋序
言与事乖。事与理违。则虽记言之史。如书之武成。
或谓不可尽信。质于事而合。揆之理而然。则虽闾巷之谈。
童稚之谣。或足传信于后世。而况文士之词章哉。
怀麓堂诗话
古歌辞贵简短远。大风歌止三句。易水歌止二句。
其感激悲壮。语短而意益长。弹铗歌止一句。
亦自有含悲饮恨之意。后世穷技。极力愈多。而愈不及。
诗薮内篇
汉乐府杂诗。自郊祀铙歌﹑李陵﹑苏武外。大率里巷风谣。
如上古击壤﹑南山。矢口成言。绝无文饰。故浑朴真至。
独擅古今。晋五言短什。杂出闾巷阎闺阁之口。句格音响。
尚有汉风。若子夜﹑前溪﹑欢闻﹑团扇等作。虽语极淫靡。
而调存古质。至其用意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