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崩于永安殿。《北史》则书文明太后有憾于帝,帝崩。《魏书》出帝之后即接以东魏孝静帝,而出帝后诸帝不书。《北史》则孝武帝后,(即出帝)有《文帝》、《废帝》、《恭帝》三本纪,恭帝逊位,西魏亡,始列东魏《孝静帝本纪。》)此盖用魏澹之例,(澹书以西魏为正统,东魏为伪。又以道武诸帝并遭非命,前史立纪,不异善终,杀主害君,莫知名姓,则乱臣贼子将何所惧?今分明直书,不敢回避云。)其他纪传则多本魏收书,但删繁就简耳。推原其故,盖魏收修史在北齐时,凡魏朝记载,如邓渊、崔浩、高允所作编年书,李彪、崔光所作纪传表志,邢峦、崔鸿、王遵业所作《高祖起居注》,温子升所作《庄帝纪》,元晖业所作《辨宗室录》,卷帙具在,足资采辑,故其书较为详备。及书成则尽焚崔、李等旧书,于是收书独存。而魏澹续修,亦仅能改其义例之不当者,而年月件系事实则固不能舍收书而别有所取也。是知澹书已悉本收书,延寿又在澹后,自不得不以收书为本,故叙事大略相同也。
按孝明帝之崩,本胡太后幸臣郑俨、徐纥所为,魏收书及《北史》本纪皆不见其迹,但云武泰元年二月癸巳,帝崩于显阳殿而已,是《北史》例亦不划一。又《晋书 苻坚载记》,坚遣俱难、邓羌等讨涉翼犍,(即《魏书》什翼犍。)涉翼犍战败,遁于阴山,其子翼缚父以降。坚以涉翼犍荒俗未知礼义,令入太学习礼,以翼执父不孝,迁于蜀。此事魏收书本纪既不载,《北史》亦不书。
○北史改编各传
《北史》编次各传,多有与正史异者。《魏》、《齐》、《隋》俱有《外戚传》,《北史》以魏之刘罗辰、李峻、于劲、李延实,齐之娄尔、朱文畅、郑仲礼、李祖升、元蛮,隋之独孤罗、萧岿,各附其家传,惟魏之贺讷、姚黄眉、杜超、贺迷闾毗、冯熙、李惠、高肇、胡国珍,齐之赵猛、胡长仁入《外戚传》。(《周书》无《外戚传》。)《魏书 文苑传》有袁跃、裴敬宪、卢观、封肃、邢臧、裴伯茂、邢昕、温子升,《北史》惟取子升,其余各附其家传。《齐书 文苑传》有祖鸿勋、李广、樊逊、刘逖、荀士逊、颜之推,《北史》惟取祖、李、樊、荀,其余亦各附其家传。《周书》无《文苑传》,《北史》取王褒、庾信、颜之推及弟之仪。(之推本在《北齐 文苑》内,后又仕周,故《北史》编入周代。)《隋书 文学传》有刘臻、崔亻キ、王、诸葛颖、王贞、孙万寿、虞绰、王胄、庾自直、潘徽,《北史》则取刘臻、诸葛颖、王贞、虞绰、王胄、庾自直、潘徽,又增虞世基、许善心、柳、明克让、为《文苑传》,而崔亻キ、王、孙万寿各从其家传。《魏书》有《孝感传》,赵琰、长孙虑、乞伏保、孙益德、董洛生、杨引、阎元明、吴悉达、王续生、李显达、仓跋、张升、王崇、郭文恭也;《周书》有《孝义传》,李堂、柳桧、杜叔毗、荆可、秦族、皇甫遐、张元也;《隋书》有《孝义传》,陆彦师、田德懋、薛、王颁、田翼、杨庆、郭世俊、纽因、刘仕俊、郎方贵、翟普林、李德饶、华秋、徐孝肃也;《北史》则以赵谈、李棠、柳桧、杜叔毗、陆彦师、李德饶入别传及家传,其余作《孝行传》。《魏书 艺术传》,晁崇、张胜、殷绍、王早、耿元、刘炅助、江式、周、李修、徐謇、王显、崔、蒋少游也;《齐书 方技传》,由吾道荣、王春、信都芳、宋景业、许遵、吴遵世、赵辅和、皇甫玉、解法选、魏宁、綦母怀文、张子信、马嗣明也;《周书 艺术传》,冀俊、蒋升、姚僧垣、黎景熙、赵文深、褚该、强练也;《隋书 艺术传》,庾季才、卢太翼、耿询、韦鼎、来和、萧吉、张胄玄、许智藏、万宝常也;《北史》则以江式、崔、冀俊、黎景熙、赵文深各编列传,又增沙门炅远、李顺兴、檀特师、颜恶头,并以陆法和、徐之才、何稠共为《艺术传》,其余入别传及家传。《魏书 酷吏传》,于洛侯、胡泥、李洪之、高遵、张赦提、羊祉、崔暹、郦道元、谷楷也;《齐书 酷吏传》,邸珍、宋游道、卢斐、毕义云也;《周书 酷吏传》,王文同也;《北史》则以高遵、羊祉、郦道元、谷楷、宋游道、卢斐、毕义云各从其家传,其余入《酷吏传》。
○北史全用隋书
《北史》于《魏》、《齐》、《周》正史,间有改订之处,惟于隋则全用《隋书》,略为删节,并无改正,且多有回护之处。如隋文帝之篡,《隋书》本纪既循照历代国史旧式,叙九锡文、禅位诏,并帝三让乃受,绝不见攘夺之迹矣。《北史》亦一一照本钞誊,略无一语差异,只删去九锡文以省繁冗而已。文帝杀宇文诸王,《周书》谓诸王皆以谋执政被害,而《北史》则第书诛陈王纯,诛代王达,诛滕王,一似有罪而伏法者。帝即位后,封静帝为介国公,年方九岁,开皇元年殂,《周书》谓隋志也,而《北史》但书介国公薨,上举哀于朝堂,谥曰周静帝,一似善终而加以恩礼者。其于文帝之崩,书帝疾甚,与百寮辞诀,握手欷,崩于大宝殿,又载遗诏一篇,有“恶子孙已为百姓除去,今嗣位者乃好子孙”等语,一似凭几末命,寿考令终,并非遭害者。《炀帝纪》亦但书高祖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