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经辟,及门强起。召见,极论礼乐二字,日哺不彻。明日,复赐,坚辞不就职。归即杜门环堵,足迹不入城市,毅然以斯道为己任。着有《言行志自》。书其庐曰「松坞」,学者称为松坞先生。

  ◆松坞门人(朱、刘八传。)

  何英,字积中,鄱阳人。性警敏,不事词章。学于王松坞之门,造诣益深。累荐不起。建玉溪书院,以纳天下来学。所著有《四书释要》、《诗经增释》、《易经发明》诸书。初,松坞尝赠诗曰:「梅谷里先春意。」先生因遂自署曰「梅谷。」
卷八十四 存斋晦静息庵学案(全氏补本)
  存斋晦静息庵学案 (全祖望补本)

  存斋晦静息庵学案表

  汤千

  (父德威。)

  汤巾    (从子)汉  危复之

  徐霖    谢枋得  胡一桂(别见《介轩学案》。)

  徐炎午

  虞舜臣

  方南一

  李天勇

  魏天应

  蔡正孙

  王济渊

  徐直方

  曾子良   吴定翁

  (附师甘泳。)

  饶宗鲁  (子)敬仲(附见

  (《草庐学案》)

  胡志仁   李实

  (饶氏学侣。)王观

  胡棣

  程绍开   吴澄(别为《草庐学案》。)

  (古为同调。)

  王应麟(别为《深宁学案》。)

  (东涧学侣。)

  汤中

  (并柴南溪、真西山门人。)

  (詹氏再传。)

  (屏山、晦翁三传。)

  ----

  存斋晦静息庵学案序录

  祖望谨案:鄱阳汤氏三先生,导源于南溪,传宗于西山,而晦静由朱而入陆,传之东涧;晦静又传之径畈。杨、袁之后,陆学之一盛也。述《存斋晦静息庵学案》。(梓材案:是卷《学案》,谢山所特立。郑氏二老阁刻本《序录》作《息庵晦静存斋学案》。然息庵乃季庸之号,存斋则升伯之号也,谢山序三汤学统源流亦两相错互,特为正之。)

  ◆柴贞门人(詹氏再传。)

  通直汤存斋先生千(父德威。)

  郡守汤晦静先生巾(合传。)

  侍郎汤息庵先生中(合传。)

  汤千,字升伯,饶之安仁人。先生少从乡先生肄业,讲求先朝名卿言行,辄慕其为人。登庆元二年进士,调黄陂尉,益务涵饫经术,吟讽山房中,家人少觌其面。先是,先生父临斋德威于古学无不通,先生为举子时,罕以语之,至是始发所蕴,先生乃尽得家学之传。俄居父忧,诸弟皆幼,先生以养以教,俾至有成。服除,调金华主簿,辟江州都统司机宜文字。又丁母忧。服除,调武昌军节度推官,遂授南剑、嘉兴二郡学。日与诸生讲论道义,间造诸斋,为从容咨叩,勉以进业,虽吏胥市人子,有可教者,亦收置黉序,亲授经史,其所成就居多。改通直郎,知湖州武康县,未上,卒,年五十五。先生恬夷静深,德宇粹然,自其少时,博参圣贤言论,以为指归,精思力践,不进不已,至孝友至情、君国大义,诚至弗渝。尝从真西山论洙泗、伊洛之源流,与朱、陆氏之所以同异,融会贯通,卓然自有见处,西山谓「其用心于内,而求践其实者也」。有集二十卷、《泮宫讲义》二卷、《史汉杂考》二卷、《记闻》十卷、《楮币罪言》一卷。弟巾,字仲能,嘉定进士;中,字季庸,宝庆进士,与先生并师柴宪敏公中行,断又并事西山。仲能之主繁昌簿也,西山作序以送之,官至郡守。季庸官司谏,至工部侍郎,其从子为文清公汉。(参《真西山集》。)

  谢山《答临川序三汤学统源流札子》曰:「陆文安弟子,在江南西道中最大者,有鄱阳汤氏,而向来无知之者。案三汤子并起,至东涧先生文清公而益着。东涧在《宋史》有传,而不详其学术师友,且误志其世系。三汤子者,其长曰息庵先生千,官郡守;其次曰晦静先生巾,官提领;其少曰存斋先生中,官司谏,乃东涧之从父也,而《宋史》以为兄,谬矣。(梓材案:袁蒙斋《送林德甫教授序》云:「德甫受知真西山,结交汤同年仲能及其弟伯纪。」兄曰仲而弟曰伯,无是行次,必有误文。又案:晦静官至郡守,见蔡氏《九儒书》。息庵当作存斋,未官提领;存斋改作息庵,亦不止司谏也。)三汤子之学,并出于柴宪敏公中行,固朱学也。其后又并事真文忠公,亦朱学。乃晚年,则息、存二老仍主朱学,称大、小汤,而晦静别主陆学。东涧之学,肩随三从父而出,师友皆同,而晚亦独得于晦静。是时朱、陆二家之学并行,而汤氏一门四魁儒,中分朱、陆,各得其二。方虚谷主张朱学,力诋东涧,以为「见包恢,入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