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理之所在,必争,虽区夫不可犯」。先生又以「道大,何所不容」为辞,象山以「不知务」示之。

  (梓材谨案:是传谢山稿底列《象山门人》。顾象山与书,一称之以「门下」,再尊之以「来示」又自逊曰「敬虚心以俟教」,则先生特象山讲友,初未及象山之门也。考《杨诚斋集》,先生为新吉守,诚斋与之书曰:「近世人物之盛,莫江西若者。江西人物之盛,又莫刘氏若者。公是、公非二先生偕以道鸣,如古文篇何必减《原道》,如弟子所记何必减《法言》,如西垣训词何必减西京。家传正学之派,心授斯文之脉,不在执事而在谁乎」据此,则先生固承二刘家学者,不必附之陆门矣,故移入于此。
卷五 古灵四先生学案(全氏补本)
  古灵四先生学案(全祖望补本)

  古灵四先生学案表

  陈襄     孙觉(别见《安定学案》。)

  (安定同调) 吴道

  张公谔

  章衡

  傅楫       (从子)希龙

  陈贻范

  管师复

  管师常       林石   沈躬行(别见《周许诸儒学案》。)

  陈砥

  吕逢时       钱景臻

  黄颖       (子)公坦

  刘淮夫

  郑穆

  陈烈

  周希孟       刘康夫

  潘鲠

  曾伉

  刘彝(别见《安定学案》。)

  (并古灵讲友。)

  章望之

  吴师仁(并见《士刘诸儒学案》。)

  司马光(别为《涑水学案》。)

  张载(别为《横渠学案》。)

  (并古灵同调。)

  刘夔

  曹颖叔

  蔡襄

  (并公辟学侣。)

  古灵四先生学案序录

  祖望谨案:安定、泰山并起之时,闽中四先生亦讲学海上,其所得虽未能底于粹深,然而略见大体矣,是固安定、泰山之流亚也。宋人溯导源之功,独不及四先生,似有阙焉。或曰:「陈烈亦尝师安定。」未知所据。述《古灵四先生学案》。(梓材案:《古灵学案》,谢山所特立。谓之「述」者,谦辞也。黄氏补本仍属之洲,非是。又案:其表以古灵为安定门人,亦无据。)

  ◆安定同调

  忠文陈古灵先生襄

  陈襄,字述古,侯官人也。学者称为古灵先生。是时,学者方溺于雕篆之文,相高以词华,所谓知天尽性之说,皆指以为迂阔,而士亦莫之讲也。先生独有志于传道,与其同里陈烈、郑穆、周希孟者为友,气古行高,以天下之重为己任。闻者始皆笑之,先生不为动,躬行益笃,学者亦稍稍化之,多从之游,而闽海间遂有「四先生」之目。虽有诞突恣傲不可率者,不敢失礼于其门。已而四先生之名闻于天下,有从远方来受学者。以进士为浦城簿,县阙令,先生行令事,断狱明决,人莫能干以私。首兴学宫,为诸生讲学,从之者五百余人,而章衡卒为名臣。部使者安积至其县,先生以十事陈之,安是之,皆为施行。以迁为仙居令,仙居山县,莫知学,先生之兴学宫、课诸生如浦城。有问难者,得乘先生听讼之暇,入问于庭。偶出行部,遇山谷中有小学,辄下车为童子辈讲经。从学者渐多,而管师复兄弟卒为名儒。迁著作佐郎、知河阳县,仙居之民攀车遮道,几不得出境。时富郑公帅河阳,一见,厚礼之。先生之兴学宫、课诸生如仙居。或谤之富公曰:「是赚子弟辈束修耳!」富公以告,先生曰:「自反而缩,何嫌人言!」或劝先生罢讲,答曰:「以纔人,使诸生遂不得闻道,吾耻之。」讲益力。富公久而益奇之,入相,荐为太常博士,召试秘阁校理,寻判祠部。译经僧法护遗奏,乞度十僧,赵亦请列子庙中三年度一道士,先生坚执不行,且请禁宫闱要近之妄有陈乞者。坐是解祠部,编昭文馆书籍。已而以祠部员外郎知常州,复兴学宫、课诸生如河阳。时承安定先生湖学之后,东南讲席稍衰,先生复振之,以顾临司之,每晨亲往,与诸生讲经义,旁决吏事,于是毗陵之盛,拟于湖学。常州运渠横遏震泽,积水不得北入于江,为吴下民田之害。先生以渠之丈尺,对民田之步亩,分授以浚,深广有制,不月而成,遂削望亭古堰,而震泽积水乃克北流,田患以除。迁司封员外郎,为开封府推官。将行,得公帑杂收无名钱数百万,因以偿积年官逋之未清者。入为三司判官,使辽。寻修起居注,知谏院,管句国子监等。先生荐可为太学师长者四人,小程子其一也。寻罢 谏院,兼侍御史知杂事。故事,左右史以次知制诰,而台杂乃迁三司副使。于是有旨侯知制诰阙,召试,先生辞曰:「陛下以义使臣,敢不惟命是听,岂敢计较资地,以为轻重。况知杂之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