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一门,无可逐,不容有所泥,学者往往多忽之。诚能养之以敬,则日仁矣。

  人之趋向,为熟所夺。苟或有学,则熟者不熟,生者不生。是以自己于庶物之中作得主宰,无贪恋,则自然见道,虽夫子不易吾言。

  此身乃天地间一物,不必兜揽为己。

  处高堂则气宽,居茅屋则气隘,对风月则气清,当晦昧则不爽,类皆如此,以其有我也。

  人有过,尚有改一路。有过得改,犹晦昧之得风,大旱之得霖雨。当天地阴阳不和之时,而为之一新,亦若此。或者不达,过作则惟恐人知。安有不知之理﹖设或不知,潜伏于中,此过必毒,害己益甚。过既不去,使己终身为小人。学者试思,即以此断其是非去留,庶使改过之心有勇。既改之,则便可无愧。

  人生一世,只忙迫一场便休。

  祖望谨案:此语近禅。

  不能舍己从人,则知识日昧。处世常见其难,故人常在难中。

  好学之心一兴,则凡在吾身之不善自消,至于面目尘埃亦去矣。

  胸中无贪染,目则明,耳则聪。

  吾见人好问则喜。

  吾饮馔不敢尝时新,衣服喜补绽,于器用亦然,无求新弃旧之意。吾得此意,敢保老景不为人所厌。

  即事即学也,即此下笔处即学也。

  吾之本心,澄然不动,密无罅隙处。人自己尚不识,更向何处施为。

  大中至正之道,近在日用,见于动静语默,不必他求。

  人以目逐物为见,以耳逐物为闻,谓之分明,不知乃大不分明。

  学者以所得填塞胸中,中毒之深,复不自觉;颜子屡空,还有此否﹖

  畏天命,则无所求,而享安逸矣。苟未及安逸,则知贪求心未尽;贪求心未尽,则知未识天命也。君子胸襟常无事,常悦乐。

  事即学也。事学有二,则学亦劳矣。

  学有进时,如龙换骨,如鸟脱毛,身与心皆轻,安享福无已。

  学者言多则散学力。

  人知学进,其处世如享醇酒,怡怡融融。

  食不语,为学到日,自然如此。

  动静语默,皆天性也。人谓我为之,是将黄金作顽铁用耳。

  学者涵养有道,则气味和雅,言语闲静,临事而无事。

  不逐物而得理,此时如丸珠在盘,无所凝滞。

  大舜之心,即瞽瞍底豫之心,瞽瞍底豫之心,即大舜之心。

  欲言之时,与无言之时同,则学精矣。

  事无大小,有志者皆得之。窃盗取地窟,一锹复一锹,不敢作声,不敢思量他事,但一心求彻。学者似之,不患所学不成也。

  恶心未萌时,与学成就时一般。

  惟无憎恶人之心者,乃能劝戒人;有憎恶人之心者,其劝戒人必不服。

  傥有志于学,见贤者亦学也,见不贤者亦学也,喜乐亦学也,忧苦亦学也。学至此,学乃吾之全体。

  使有牧童呼我来前曰:「我教汝。」我亦敬听其教。

  (梓材谨案:《慈湖先训》本在《慈湖学案》,特老杨先生为象山老友,自宜立传,故以是训列于传后。)

  附录

  慈湖曰:「先公一日闲步到蔬园,顾谓园仆:『吾蔬闲为盗者窃取,汝有何计防闲﹖』园仆姓余者曰:『须拌少分与盗者乃可。』先公因欣然顾简曰:『余即吾师也。』吾意释然。」

  丰谊,字叔贾,一字宜之,鄞县人,清敏公稷之曾孙也。以父死难,(梓材案:先生父名治,杨州监仓,殉建炎之难。)被任知建康军。历知常、台、饶、蕲、衢州,皆有惠政。隆兴元年,迁户部郎,外除湖南运判。台臣议引年之格,先生首请归。孝宗召为吏部郎,未赴而卒。子有俊,从象山游。(补。)

  文恭罗此庵先生点

  罗点,字春伯,崇仁人。登淳熙三年进士第。累官至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光宗不过重华宫,先生同宰执引上裾而哭。与同列奏谏之,章凡三十五,又自谏者十六疏。宁宗嗣位而卒,赠太保,谥文恭。尝从学于象山,相聚甚久。晦翁与林黄中栗以争《西铭易》、《象》不相得,黄中劾晦翁偃蹇不就职,朝议不直黄中,于是两罢。先生致书象山,谓「朱、林皆自家屋里人,不宜自相矛盾」。象山答之曰:「天地开辟,本只一家。来书之云,不亦陋乎!古人但问是非邪正,不问自家他家。舜于四凶,孔子于少正卯,亦只治其家人耳!妄分俦党,此乃学不知至,自用其私者之通病也。」

  (梓材谨案:此传系梨洲原文。考袁絜斋为陆氏大弟子,其作先生行状云:「摆脱凡陋,刻意讲学,每以追蹑前修自励。」又云:「平居讲贯,博取诸人。至于进退出处之大义,则心自决之。」不言为象山门人。传当云尝从讲学于象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