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槐堂诸儒学案》。)

  又一百五十五人并见《沧洲诸儒学案》。

  (私淑)楼钥(别见《丘刘诸儒学案》。)

  吴柔胜        (子)渊

  (子)潜(并见《槐堂诸儒学案》。)

  父口

  陈缜         (子)口    (孙)口

  柴中行(别见《丘刘诸儒学案》。)

  魏了翁(别为《鹤山学案》。)

  詹初(别见《勉斋学案》。)

  蔡和(别见《北溪学案》。)

  李道传(别见《刘李诸儒学案》。)

  李大有(别见《东莱学案》。)

  谢梦生(别见《木钟学案》。)

  陈均

  赵汝胜    (孙)必毕   陈仁伯

  陈旅(别见《草卢学案》。)

  方镕(别见《北山四先生学案》。)

  赵复(别见《鲁斋学案》。)

  余季芳(别见《介轩学案》。)

  俞浙 黄奇孙(别见《潜庵学案》。)

  熊朋来  (子)太古

  俞琰 王都中(别见《鲁斋学案》。)

  并朱学续传。

  张栻(别为《南轩学案》。)

  吕祖谦(别为《东莱学案》。)

  赵汝愚(别见《玉山学案》。)

  赵汝靓

  韩元吉(别见《和靖学案》。)

  潘畤(别见《元城学案》。)

  方耒(别见《刘胡诸儒学案》。)

  张杰(别见《玉山学案》。)

  石        杜煜   

  杜知仁(并为《南湖学案》。)

  何镐

  (并晦翁讲友。)

  项安世

  黄樵仲

  陈景思

  (并晦翁学侣。)

  赵不息       (孙)汝谈(别见《沧洲诸儒学案》。)

  (孙)汝(别见《水心学案》。)

  刘靖之

  刘清之(并为《清江学案》。)

  刘光祖(别为《丘刘诸儒学案》。)

  (并晦翁同调。)

  晦翁学案序录

  祖望谨案:杨文靖公四传而得朱子,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矣!江西之学,浙东永嘉之学,非不岸然,而终不能讳其偏。然善读朱子之书者,正当求诸家,以收去短集长之益。若墨守而屏弃一切焉,则非朱子之学也。述《晦翁学案》。(梓材案:朱子学案,本称《紫阳》,谢山《序录》定为《晦翁学案》。又案诸儒学派,自龟山而豫章为一传,自豫章而延平为再传,自延平而朱子为三传。《序录》谓文靖四传而得朱子,盖统四先生言之。其实朱子本师刘白水,为龟山门人,亦秖再传耳。)

  ◆延平门人(杨、胡再传。)

  文公朱晦庵先生熹

  朱熹,字符晦,一字仲晦,徽州婺源人。父韦斋先生松,第进士,历官司勋、吏部郎。以不附和议忤秦桧,去国,行谊为学者所师。尝为闽延平尤溪县尉。建炎四年罢官,寓尤溪城外毓秀峰下之郑氏草堂,生先生。先生自幼颖悟,五岁读《孝经》,即题曰:「不若是,非人也。」年十八,登绍兴十八年进士第,授泉州同安主簿。选邑秀民充弟子员,日与讲说圣贤修己治人之道,禁妇女之为僧道者。士思其教,民怀其德,不忍其去,至五考而后罢。二十八年,请岳祠。二十九年,以陈康伯荐召,以疾辞。孝宗即位,诏求直言,先生上封事:「帝王之学,必先格物致知,以极夫事物之变,使义理所存,纤悉毕照,则自然意诚心正,而可以应天下之务。」次言:「修攘之计,所以不时定者,讲和之说误之也。夫金人于我有不共戴天之雠,则不可和也明矣。愿闭关绝约,任贤使能,立纪纲,厉风俗,俟数年之后,国富兵强,徐起而图之。」次言:「四海之利病,系斯民之休戚;斯民之休戚,系守令之贤否。监司者,守令之纲;朝廷者,监司之本。本源之地,亦在于朝廷而已。」隆兴元年,复召对,其一言:「大学之道,在乎格物以致其知。陛下未尝随事以观理,即理以应事,平治之效,所以未着。」其二言:「君父之雠,不与共戴天。今日所当为者,非战无以复雠,非守无以制胜。」且陈古先圣王所以强本折冲、威制远人之道。时相汤思退方倡和议,除先生武学博士,待次归。干道元年,趣就职。既至而洪适为相,复主和,论不合,复请祠归。三年,刘公珙在枢府,荐为枢密院编修官,待次。五年,丁内艰。六年,工部侍郎胡公铨以诗人荐,与王庭珪同召,以未终丧辞。七年,免丧,复召,以禄不及养辞。九年,梁克家相,申前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