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到滨州海口四百七十里西南到长清县七十里西北到禹城县百二十里到大都千里
   录事司
○沿革同前
   历城县〔中〕
○倚郭古齐历下城在历山之阴史记晋平公伐齐战于历下郦食其说齐王广罢历下兵守韩信袭破之皆其地自汉为历城县属济南郡晋属济岷郡刘宋尝于此侨立冀州隋开皇三年属齐州大业初属齐郡唐武德三年属齐州 【唐武德三年属齐州○当作元年】 隋唐州郡并理东平陵后改全节县 【隋唐州郡并理东平陵后改全节县○按汉济南郡治东平陵晋永嘉之后即移治历城 【见元和志】 宋魏郡 【侨置后魏加东字】 后魏济南郡隋齐郡唐齐州皆以历城为治于氏谓元和后始治历城误矣○又按寰宇记废全节县在故东平陵西北十五里是全节非东平陵唐书所谓改平陵为全节者乃武德初即李满所据堡置谭州及平陵县贞观中更名全节耳此平陵唐初为谭州治齐州未尝理此也】 元和后省全节入历城始为郡治焉宋初属兴德军政和六年属济南府金因之按述征记历城到营城三十里自城已东水弥漫数十里闲南则迫山实为险固逮金乱土人因阻水立邑号曰水寨归附后始移置今县
   章邱县〔上〕
○府东北百一十里本汉阳邱县属济南郡高齐天保七年以废禹城县西有古高唐城移置高唐县于此即古黄巾城也隋开皇十八年以博州亦有高唐改此为章邱取县南章邱为名尔雅上平曰章邱 【上平曰章邱○尔雅本作上正】 亦章亥葬女之山名女郎山者唐武德二年属谭州贞观元年属齐州宋景德三年移县北置清平军以县属焉熙宁三年复移军使于县城 【熙宁三年复移军使于县城○宋史作二年】 金废军县属济南
   邹平县〔上〕
○府东北百八十里汉济南郡有邹县 【古邹侯国】 有梁邹后汉以邹为邹平属济南国晋省梁邹入邹县属乐安国 【汉济南郡有邹县有梁邹后汉以邹为邹平属济南国晋省梁邹人邹县属乐安国○顾氏曰汉书济南郡之县十四一曰东平陵二曰邹平三曰台四曰梁邹后汉书济南国十城一曰东平陵四曰台七曰梁邹八曰邹平后人读汉书误从邹字绝句因以邹为一县平台为一县齐乘遂谓汉济南郡有邹县后汉改为邹平又以台平台为二县 【见古迹】 此不得其句读而妄为之说也○晋时县名多沿汉旧按何曾传曾孙机为邹平令是有邹平矣解案传父修封梁邹侯是有梁邹矣宋书亦言晋太康六年三月乐安梁邹等八县陨霜伤桑麦不知何故晋书地理志于乐安国下单书一邹字此史之阙文而齐乘乃云晋省梁邹入邹县夫晋以前此地本无邹县而何从入之乎】 永嘉后邹亦废高齐天保七年移平原县置梁邹城隋开皇三年移入邹平城十八年复为邹平县属淄州大业三年属齐州唐武德元年于临济县置邹州以县属八年邹州废属谭州贞观元年谭州废属淄州宋因之景德初徙治广阳城 【景德初徙治广阳城○按广阳淄齐州无此城名宋史地理志邹平景德元年移治济阳废县葢即元和志云景龙元年于汉梁邹城置济阳县是也寰宇记废济阳县在淄州西北九十四里 【按水经济水过梁邹县北而济阳以在济水北得名恐水有迁改也说见古迹】 】 金属淄州
   济阳县〔中〕
○府东北九十里唐景龙元年析高苑置济阳县属淄州元和郡国志云济水在县南又南有八会津水陆所凑其路有八故名八会县废城在淄州北今县本汉朝阳唐宋之临邑章邱地金初刘豫割章邱之摽竿镇及临邑封圻之半置济阳县属济南大定六年避金主允济讳改曰清阳允济遇弒复旧名○新市镇旧属临邑至元二年并入济阳拨户于二百四十六置长官司管投下差税直隶济南路
  棣州〔上〕
○府东北二百四十里禹贡青兖之交周封齐履之北境秦属齐郡汉兼平原渤海千乘郡邑魏建安中 【魏建安中○衍建安中三字】 分为乐陵郡元魏又析乐陵为二隋开皇十年以郡置厌次县 【隋开皇十年置厌次县○按隋志十六年置】 属渤海十七年以阳信县置棣州大业二年废棣州自饶安县徙沧州于阳信唐武德四年析沧州之阳信滳河乐陵厌次置棣州八年又废入沧州贞观十七年复于乐陵置棣州其后以乐陵还沧州割淄州之蒲台来隶徙州治厌次 【故城在州东北四十余里 【故城在州东北四十余里○当作东南】 土人名曰北旧城】 天宝元年改为乐安郡属河南道干元元年复为棣州五代梁刺史华温琪以河水为患徙州于厌次东南 【州东南五十三里土人名曰南旧城】 宋建隆二年为团练干德三年升为防御州大中祥符四年清河水溢坏州城以厌次与阳信互易其地 【大中祥符四年以厌次与阳信互易其地○宋史作八年】 徙州治厌次金因之国初滨棣自为一道中统三年置滨棣路安抚司至元二年隶济南路领县四曰厌次曰阳信曰商河曰无棣以厌次为治所
   厌次县〔中〕
○倚郭汉高祖初封爰类为厌次侯至文帝国除明帝永平五年更富平为厌次县属平原郡相传秦始皇东游厌气次舍于此故名魏晋属乐陵元魏时徙县治马岭城 【今阳信县东马岭城是】 高齐省之隋开皇十三年复置于乐陵 【隋开皇十三年复置于乐陵○十三年当作十六年】 属渤海十七年属沧州 【十七年属沧州○按厌次开皇十六年置其时应属棣州大业二年并入沧州州废始为渤海郡今于氏谓十三年置属渤海十七年属沧州皆臆撰也】 大业初属渤海郡唐武德四年属棣州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