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学俱废,理问王翰复之。国朝嘉靖间,迁东皇山之麓,后复故址。射圃仍在东门外。文庙在明伦堂之西。启圣祠在文庙之北。名宦祠在戟门东,祀唐观察常衮、元摄县事王翰二人。乡贤祠在庙门西,祀宋黄龟年、朱廷杰、卢榕、吴元美、萧国梁、黄定、郑侨、林羽元、林泉生、国朝王偁,凡十人。
  三状元坊 在县治前。旧在南门巷口。为宋萧国梁、黄定、郑侨建。三人接踵大魁,旧称“七里三状元”。万历初,移建今所。
  来薰楼 县南城楼也。嘉靖初重修。后毁于倭,复建,今改“迎薰”。
  总铺 在县治前。由汰口、葛岭、峡山创岭达于福清,转达于郡。
  虹井 在县西。又有古井,在县东北。
  陈表臣宅 在县治东。表臣,宋乾道中擢武举,知宜州,以循良称。时经略张玠欲杀不辜希赏,表臣独持不可,释韦文仲等凡十四人。
  龙窟 在县治东。隔仙掌一山,地脉相贯。每霖潦泛滥,水由小溪先经鉴湖,未至大溪,而龙窟水已增尺许。或云有龙居之。
  鉴湖 在县东北。又名冲湾潭,其深叵测。邑人崇德令黄泰,少与群儿戏习水,俄顷,风雨大至,有龙露一爪,及泰肩。泰以为瑞,匣置之。
  重光寺 在县南开平里。唐大中二年建。有放生池、罗汉阁。国朝隆庆三年,知县陈克侯重建祝圣道场,郡人王应时撰“记”。
  宋吴栻诗云:“上穷苍石梵成蹊,祖意谁参只履西。晓阁浓阴云散岭,亥堂清影月双溪。池开今日青铜鉴,碑立何年碧玉圭。静觉官名微可笑,《南华经》里一醯鸡。”
  明陈荐夫《重光寺》:“上方僧室翠微连,碧涧流经玉殿前。林下疏钟惊落叶,水边新柳拂轻烟。行看万境还俱寂,坐对千峰总是禅。闻说胜游多有赋,几人能拟慧休篇。”曹学佺《游重光寺》:“未向山城去,先从野寺来。沼重光自合,廊密径俱回。竹里禅关隐,莲间觉地开。明朝复移迹,胜事日相催。”
  双溪 在县南。西溪、南溪源派非一,俱汇于重光寺前,入于东溪。
  钓矶 在县治东岳庙前,有巨石平坦。元王翰刻“钓矶”二字。
  三清观 旧名东岳庙,宋端平元年更今名。
  平政桥 在重光寺前。宋绍圣四年,始创浮桥,为梁八十,为舟三十有六。
  社稷坛 在县治北十三都。宋时建于县之西南,元大德六年移建今所。国朝洪武间重修。
  山川坛 在县南十二都。元时附社稷坛。国朝洪武三年,移建今所。
  能仁寺 在县西南旧保德里。群峰峭拔,地介其中。唐天祐二年建。初名“寄林”,僧无爽结庐于此。清泰二年,更名“瑞峰”。宋政和中更今名。有放生池。
  威济庙 在县东南二里许。神姓陈,名必胜,汉丞相平之后。家于郡城乌石山,殁而为神。唐永泰二年初置县。溪潦暴涨,有洑口祠所祀神刻像泝流而上,邑人柯氏取之,即今庙之址,累石为屋祀焉。樵牧祷祈,往往石室中获铜镪。宋开宝中,号洑口通灵护境庙,绍兴元年赐今额。庙左有二将军祠。
  极乐岩院 在县东北十五里。宋大中祥符二年建。国朝隆庆间重修。
  越峰院 在开平里。宋开宝元年建。有玩芳亭,邑令黄子理书匾,并为“记”。
  宋吴棫诗:“野僧迎客笑开关,更拂残碑藓字斑。徐姓仙归空碧洞,汉封王去漫青山。影来秋月林千缺,声落春风水一湾。焙茗满瓯须强啜,过桥车马便人间。”
  高盖名山院 在县西南二十都高盖山下。唐文德元年建,五代唐天成中赐额。其山峰峦秀耸,尝有紫云如盖,故名。东、西二石室,有高僧师二人坐化于此。升仙坛、徐真君祠,汉徐登、赵炳飞升处。真君上升时,弃鞭牛杉木于水帘前石上,今高百尺,枝皆下垂。每有云气从树中出,俗呼为“插天松桧”。闽郊天,尝封为西岳。山有十奇:玉华峰、宴玉岩、放云峰、水帘洞、龙吟池、螺旋泉……。岁旱祷雨多应。凤立台、龙都峰,其下双崖对峙千仞,宛若洞门。峰之半有白岩;金支山,山之别峰也,秀插云表中。有泉,色如金,故名。
  宋施常《谒徐仙祠》:“白云来去自闲闲,锁断千山与万山。仙客已归霄汉去,虚堂流水漫潺潺。”许将《留题二室》诗:“上得山来过石门,谒灵特地乞真言。再三许我前程事,敢不留诗荷圣恩。”陈赐“和前韵”:“六题曾彻九重门,暂阻尧阶奏万言。今日又蒙师许我,汉廷当沛异常恩。”陈侍郎诗:“岩顶风云常不散,洞门日日吐烟霞。济时偏解为霖雨,信是神仙第一家。”良翰叙诗:“巨镇标闽越,灵踪肇晋齐。空坛仙一去,古洞佛双栖。化石龟犹在,烧丹井已迷。尘襟谁复悟,惟听晓猿啼。”
  明王应钟诗:“苔藓久封丹灶冷,徐仙蜕骨竟何如。华池神水依然在,尚见当年洗药余。”“玉华壁立永阳东,日照芙蓉五色红。我是神仙谢康乐,不知何处访崆峒。”陈邦注《游名山室》:“听法向支公,松间一径通。鸟啼花雨外,猿叫薜萝中。慧日斜临水,慈云半倚空。禅栖鸟鹊定,明月冷孤峰。”陈荐夫《游名山室》:“萝径绕孤峰,珠林隐梵宫。路寻白云处,人在翠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