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如城郭,又名虎头山,或称内五虎,头五而鼻九。在治南,距城七十里。盘亘本境内七里区与侯、福等邑境。东麓本境、西麓侯官、北临淘江。东、西、南、北四峡俱有谷口,一线甚隘,天生砦门元陈友定遣兵守此,遗址宛然。入其中则平畴数十顷,村落几十家。黄子野旧居之。溪流屈曲,相传介炎隐此,有壇、床、棋局,朱子书,“怡山良石,神仙所居。”四周多桔、柚,味尤甘美。人弗敢窃,惟就食之。天宝间赐名甘果山。有峰逆驰而西,曰黄岩。其东自二峰分支,凡百有六峰。历玉水、莲花、方岩、紫苔、太平、金仙、天柱、朝阳、起云、宝台、玉芷、双童诸山峰,至蓝田山,俗呼下半坪,麓有龙井二。入平原。半里许复起一阜如珠,则珠峰是也。
  塔峰山 一名珠峰,或名茶峰,亦名塔林。巅有石塔,为方山百六峰之一。在治南,距城六十余里内七里区内。中田一凸,拔地而地⑵。上有平霄台、长林古洞、下有饮马池。又名半月池。相传其下七眼通江,非大旱不竭,半鉴光澄,塔影照焉。村曰尚干,林姓聚族焉,地以宋林津龙任尚书干官,得名。临淘江,则有木屿。周遭有江。又有白鸡峰,在牛角湾后。马鞍峰,在牛角湾前。蟹山、在萧家步。门口山、有倒驭势。岐头山、中房山、牛眠山、御屏山。迤南曰龟山、曰龙屿、以向壶芦山。
  白鹿山 有白鹿溪、白鹿庵。在治南,距城七十余里内七里区内。左曰龙湫潭,又有雷鼓潭。俗称乌龙潭,旱则祷之。西为石官山,又有圆头山、马山、青洋山、迤逶而南、达福清界。
    壶芦山 又名梁山。在治南,距城七十余里内七里区内。亦虎头之支耳。上有紫薇台,亦呼紫薇岩。唐末,有紫薇公棲隐于此。为区中名流胜游处。又有五仙岩,五石并列,中一石特高。文笔峰、旁为扈屿、横屿、刘屿。又有石皷、石壁、岱顶诸小山。岱顶之南,峭壁数仞,下有群潭。最南则三琅峰或作三娘峰。为最高。在大义村后。三峰耸拔,盖不减太华之荡汉排云也。
  常思岭 “常”亦作“相”。在治极南,距城百二十里内七里区内。高数百仞,袤三里许。为驿道必经之山。过山即福清境。
  玉枕山 即枕峰也。在治东南,距城六十里,盘亘内外七里两区。为峡江南候潮之所。上有啸云洞、紫屏、秋坞、青田坂、上冷泉诸胜,麓名枕屿。旁为柘枝山,亦有白云谷、凤巢、卧龙冈、白牛岭、鸣厓胜迹。在尚干马蓝江东。再南则金鳌峰,有南唐将试剑石。玉水山、富山、青铺岭。山在青口富山村,岭在青铺村,并属内七里区。
  大象山 枕乌龙山,江南巨障。在治东南、距城六十里外七里区内,高峰耸插霄汉,有一峰,名银峰者。峰顶石白如银,其支曰西峡。与东峡夹峙。曰文殊,皆临江浒,高百余丈。
  珠 山 大象分支。在治东南,距城六十里外七里区内。九峰溪水环之。
  黄石山 连于珠山。在治东南,距城六十余里外七里区内。山有蟠龙之势。自大象而西峡、而文殊、而珠山、而黄石、皆江上山也。
  浮峰山 俗传潮盈,则山浮高。在治东南,距城八十余里外七里区内。西曰筹岐,有乌石岩,东为玉壶,其上有三台石。传自武夷飞到。别支曰文笔山,大江绕其下,地即营前。旧作瀛前。
  白田山 晋严高欲徙郡城处。在治东南,距城百里外七里区内。山下白田村居民多郑氏。岭曰蕉岭、坑曰蕉坑、溪日蕉溪,其地产蕉,可织以为布。
  云门山 枕三江口。在治东南、距城七十余里外七里区内。长江绕其前,多松、竹、泉,石之胜。有吸江亭、狮子石、五色泉、弥陀岩等胜境。村曰洋屿。汉军水师旗营驻焉。北则双鱼屿、琴屿、拱峙江中;南有芹岩、蒲峰、后湾、石龙、有石跨江,长十余丈,名为龙脚。苦耐、亦作苦柰,山极高耸。黄壳、“壳”或为“壑”,亦甚高峻。芭蕉、虎头诸山。
  九龙山 临上洞江。在治东南,距城七十里外七里区内。高插天表,有狂牛岭。南为毗济潭,潭有穴,通马江。其支曰唐屿,西有洞。山下有江,即名洞江。此上洞江为马江左次港,舟人于此候潮。
  南琅埼山 与嘉屿区之北琅埼山同名。在治东南,距城九十余里外七里区内之绍惠里。峰高而且耸,离海亦近,陟之以观日出,亦与嘉登里同。
    校 注
  ⑴原文作“山下材”,“材”字误,应为“村”。
  ⑵原文作“拔地而地”,“地”字误,应为“起”。

地形略三(水利)

   水 利城内河道沟道 闽江 护城河 新港 沙合河 白湖渡 大义渡 洞江廻港 溪海浦圳池井  城内河渠四闸水道,纵横于闽、侯官两境,不能专叙本境。
  城中可通舟筏之河,自侯官境内西水关东流,曰西闸河,经太平桥、观音桥、分为南北折,而北者出玉沙桥,又折而东,经潮通桥、益山桥、彩虹桥,曰文藻山河,有元帅庙河,自北来会之。再东经双抛桥、杨桥,又有无源之达明河,亦自北来合之曰虎节河。以上在侯官界。由虎节河仍东流,至到任桥,始入本境而东,再经石桥、安澜桥、曰贤壇河,稍北折而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