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李元庚《山阳河下园亭记》曰:山子湖一名君子湖,见徐北山《泛山子湖》诗。冒氏辑《山志》时,深惜未见,余从其集搜得之。

  杜首昌字湘草,笃嗜书史,工诗词,善草书,著有《杜稿编年》。家本雄于资,晚渐中落。曾于康熙庚申寓山紫庵三月,成上下平韵三十首,书之于册,今藏周俊臣先生处。

  王棠字勿剪,歙人。曾寓吾淮,闻钵池山丹井之异,挈友往游,著有游记,载所著《燕在阁文集》中。

  钵池山志补遗方外志第六
  方外志第六

  纯可康熙时僧,与杜湘草善,杜诗《山紫杂咏》屡道及之。

  钵池山志补遗志余
  附志余

  景会寺隐辰上人谓李白《淮阴书怀寄王宗诚》诗内有“飞凫从西来,适与佳兴并。眷言王乔舄,婉娈故人情”等句,居淮阴而引王乔故事,可为唐时仙迹已著之一证。

  邱起元,字珠岩,康熙间召试诗赋第一,著有《江峰集》,中有《补三洲歌》一首云:“打桨向何处,采药钵池山。愿郎饵芝草,乘云时往还。”

  何维熙有《挽邱钵湖》诗二首,有“一经早白首,当代学为优”及“重理西湖棹,无人作胜游”等句,意邱居近钵池。又《妙叶堂集》与徐北山往还唱酬之作皆作钵山,想亦居近此山。此与汪钵山均系人以地名,足资谈薮。

  康熙《关志》“形胜”略云:板闸有钵池山横亘于后,虽无层峦叠嶂可以寄游,而冈阜巑岏,咸谓地脉所钟。山之傍有寺曰“景会”及菩提社,皆殿阁崔巍,颇称古刹,常为高僧所栖息。惜涨水浸淫,垣颓像剥,萧然空谷而已。且满山隈昔多古树苍藤,森布林麓,自往来兵戍络绎,删夷斩伐,无遗蘖焉。其下则山字清漪,琉璃嫩碧,直盘署后。时或烟雨迷离,凭栏四望,颇饶野趣云。

  又“淮关八景”云:景会禅灯、钵池丹井、袁浦千帆、山湖鱼艇、漂母遗踪、新街夜月、韩侯钓台、花巷晓市。当时咏八景诗甚多,惜余所藏康熙《关志》多缺叶,无从甄录矣。

  据徐北山诗,则张舄飞有《采莲图》,禹江、菊邨皆有题咏。惜图今不存,题咏亦散失。

  隐辰上人谓,今之板闸亦名“凤里”,或即本王乔故事。

  山子湖亦作山字湖,何希范所谓“河路成山字”,厥名甚雅。又据杜首昌诗,亦作山紫湖。

  《文津倡和诗卷》为程禹卿所辑,其诗(多)与此山有关甚多,如乔联璧云“凤里钟灵地,丹台旧有仙”,张念棠云“凤井丹炉仙迹在,文津千古废言扬”,陈维勤云“钵池山色晓苍苍,淮海文澜阔复长”,张曾云“试向爱莲亭畔望,英贤尽日叩关来”等,不胜枚举,余意可增列文津书院汇刻倡和诸作,以志一时之盛。

  余藏《燕在阁文稿》系王棠著,段蔗师跋云:“冒鹤亭撰《钵池志》,予以棠游记畀之。鹤亭询何如人,猝无以应。今始悉原委,乃叹学无止境,而人之不可无年也。”

  钵池,案朱涵《炼丹台仙迹记》谓:台下有井,冽且甘,即钵池。原引邱谨有《钵(地)[池]泛舟》诗,疑池与井为二,然余案《浩观棠集》作“钵湖泛舟”,《艺文志》所引偶误一字耳。

  胡琏《钵池山》“碧天窥鹤驭”,据同治《艺文志》、康熙《关志》,“窥”皆作“笙”。吴进春《晚过爱莲亭》“况复绕清秋”,“秋”字疑当作“流”。

  杜琳《新路碑记》“余不禁幸然色喜”,“幸”字疑当作“欣”。

  谨按:山子湖,原《志》案天启《淮安府志》作“山字湖”。《补遗》谓何希范诗“河路成山字”,象形也。李元庚《山阳河下园亭记》“山子湖一名君子湖”,则历代以来中多隐士,因人也。杜首昌诗作“山紫湖”,即诗所谓“湖西观日出湖东,云白烟青水半红”,即景也。惟所称山紫庵莫考所在,是庵想亦因湖命名。范益附识。

  ——《钵池山志补遗》终

  重刊《钵池山志》后记
  重刊《钵池山志》后记

  是书原为疚斋居士庚申榷关时所撰,刊印后,其版即携归故里。因属冒氏丛书也,承嘱复刻之。

  益思钵池一山沧桑变幻,固今古悬殊,名胜蕴藏似形势依旧,所最异者,曩时湖面风光,烟水苍茫,载歌载咏,今日农村生活,春秋操作,惟耕惟耘。若夫明月来照,好风与俱,又岂减故人之态哉。然山川虽改,文墨犹存,得此一书,按而索可追求其已往之陈迹,味而读可神游于过去之山水。特再刊之,并请兰陵张淡庵先生于甲戌嘉平书一额曰“钵池胜境”,筑垣山门院内嵌刻其上,聊供游兹土者识所名焉。

  又以曹洞嵩乳密祖应迹因由及景会同宗各寺宗派附入《志》后。复承宋公文献先生撰赐“补遗”,增刊生色。

  又丙子仲秋田公耐傭老人时年七十有三,偕友来探旧迹,过谒丹台,因恭述《山志》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