沔水。

  黄草山县北四十里,有黄草坪,即连云栈诸山也。青桥驿设焉。又马道山,在县北九十里。马道水出焉,注于褒水。又有马道驿。旧有桥曰樊桥,相传樊哙所创云。详见前褒斜道。○四州山,在县北百三十里。山高耸,登其顶,望见古褒、沔、洋、凤四州,因名。

  褒谷县东北十里。出连云栈,直抵斜谷之道也。亦谓之南谷,所谓南口曰褒也。蜀汉建兴十二年,魏延先据南谷口,杨仪等奉武侯之丧还。延逆击仪,延军皆散,遂走死。○七盘岭,在县北十三里。自北南上,盘回七转,繇此入连云栈。详见前褒斜道。

  ○沔水在县南四里。自宁羌州流入境,又东南入南郑县界。○华阳水,在县西二十五里。源出牛头山,南流入沔水。今县西南七十里有铁炉堰,引华阳水溉田处也。又有章溪水,出南郑县境仙台山,亦北流入汉水。今县西南九十里有龙河堰,即章溪引流处。

  褒水在县城东。自凤县流入境,一名黑龙江,又名紫金水。《水经注》:褒水西北出衙岭山,东南径大石门,历故栈道下谷,又东南径三交城,又东南得丙穴水,又东南历小石门,又南经褒县故城,东南流入汉。《胜览》云:褒水出太白山,流经凤县南,出褒谷,入汉江。按《水经注》所云,大石门者当即斜谷之口,而小石门在箕山,近褒谷口,所谓褒水历大小石门者也。又马道河,在县北九十里。南入褒水,源出马道山,因名。

  廉水在县南三十里。自南郑县流入境,经中梁山下,入于汉水。《志》云:县南八十里有流珠堰,引水六十四里,分水门七,导余波入之,以溉境内之田。又县西南百二十里有龙潭堰,引流而东,分为马湖堰、野鸡堰、马岭堰,以溉田。皆廉水所注也。

  让水在县西南三十里。一名逊水。《志》云:逊水承廉水下流,溉田之余,东南流至古廉水城侧。范柏年谓宋明帝:臣乡有廉泉、让水。是也。朱梁乾化元年,李茂贞围蜀安远军,蜀将王宗钅岁等驰救,壁于廉、让之间。即此。安远军,见沔县。

  沙水在县北。源出县西北七十里之云雾山,东北流,入于褒水。又青桥水,在青桥驿北,亦西南流,入于褒水。○石沟水,在县北百五十里,历武曲栈阁旁,至武冈驿栈而东注于褒水。又葛鱼潭,在县北百十里。今有葛鱼栈阁,下流亦入褒水。

  山河堰在今县南二里。横截黑龙江,起自汉相国萧何,而曹参成之。宋绍兴二十二年,利州东路帅臣杨庚奏称,褒斜谷口,旧有六堰,灌溉民田。靖康之乱,民力不能修葺。夏月,暴水冲坏堰身,请设法修治。乾道四年,宣抚使王炎言,山河堰,世传汉萧曹所作。嘉中,提举史照上堰法,获降敕书,刻石堰上。中兴以来,堰事荒废。今委知兴元府吴拱修复,尽修六堰,浚大小渠六十有五,凡溉南郑、褒城田二十三万三千亩有奇,赐诏奖谕,是也。今城东南六里曰金华堰,金华上游曰高堰,下流曰舞珠堰、大小斜堰,县南五里为第三堰,皆引褒水之流。即六堰旧址矣。

  ○鸡头关县北八里。关口有大石,状如鸡头。自此入连云栈,最为险峻。近代贼犯汉中,官军断栈道,守鸡头关,贼不得前。《志》云:县北十里有鸡头关巡司。○汉阳关,在县西北二十里。刘昭曰:褒谷西北有阳平关,诸家因之。杜佑曰:汉置阳平关于此。又县西有甘泉关,杜佑云在牛头山北,隋置。

  虎头关县北二百里。今为虎头关栈。其北为飞仙关。今为武曲关栈。皆自褒谷达凤县之路,详见前。

  黄沙戍县南五十里。《水经注》:汉水南有五丈溪,溪水侧有黄沙屯。蜀汉建兴九年,丞相亮围祁山。十年,劝农于黄沙,作木牛流马,即此地也。今为黄沙驿。栈道至此,始出险就平。

  马盘寨在县西北。唐天复二年,王建将王宗播攻兴元,取金牛、黑水、西县、褒城四寨。又攻马盘寨,克之。即此。○青桥驿,在县北五十里。又北四十里为马道驿。《志》云:县南二十五里小柏乡有褒城驿故址。

  城固县府东七十里。东南至洋县六十里。汉县,属汉中郡。后皆因之。唐初曰唐固。贞观二年,复曰城固。宝应初,奴剌党项寇城固,即此。今县城周七里,编户十里。

  ○城固旧城《志》云:在县东八里。旧有南北二城:北城,汉县治也;南城,蜀汉将刘封所筑。又建兴七年,武侯筑乐城于城固。景曜二年,姜维议令诸围皆敛兵退就汉、乐二城。从之。命监军王含守乐城。六年,魏钟会来伐,分兵围二城。会径过,西趣阳安关。魏景元二年,司马昭西至长安,遣贾充将兵径入斜谷,屯乐城,虑钟会为变也。《志》云:乐城在今县西十八里。或曰,即故南城。《华阳国记》:蜀以城固为乐城县。是也。晋时县治北城。永嘉初,秦州流民邓定等据城固,寇掠汉中。蜀李雄遣军应之,梁州将吏皆弃城走。后魏移县于婿乡,始为今治。

  汉阳城在县西北三十里。后魏延昌初,析南郑、城固二县地置,属汉中郡。后周废。魏收《志》:汉阳有胡城。汉张骞使西域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