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盖即此。又有浮山,在县北二十里。○[B18D]山,在县西北四十里,与泾阳县接界。

  齐天原县西北二十里。《志》云:原长七里,南连白鹿,北连[B18D],有青谷水出焉。一名鬼谷,相传苏秦、张仪师事鬼谷先生处。《史记索隐》:扶风之池阳,颖川之阳城,俱有鬼谷。盖因其人所居为号。○孟侯原,在县西北。《志》云:其相近者,又有白鹿、清酆二原。清酆,一作清风原。

  青谷在县北。或曰,即清谷也。朱梁开平二年,岐王李茂贞遣梁降将刘知俊攻灵州,梁遣康怀贞攻静难军。知俊释灵州而还。梁急召怀贞等旋师,遣兵迎援于三原青谷,即此。

  漆沮水在县东北。自耀州流入境,与郑渠合,又东流入富平县界。《志》云:县北有郑渠。《水经注》:郑渠东经[B18D]山南,又经池阳故城北,又东南与沮水合。是也。

  清水在县西。自耀州而南,入县境。径黄白城西南,绝白渠,屈而东流,为曲梁水。又东南绝白渠渎,至万年镇,为五丈渠。又经藕原东南流,注于渭水。《志》云:清水今自县西南流,入泾阳县,合于冶谷水。亦谓之清谷水。万年镇,见临潼县。

  太白渠在县南十里。清谷水合焉,东南流入渭。《水经注》:渭水又东,得白渠支口,又东与五丈渠合。是也。○长孙堰,在县北三十里。又县东北二十里,有马牌堰。又东北五里,有木王堰。皆自耀州境引浊谷水,为灌溉之利。《志》云:县西又有邢堰。白渠北限地高,水势微,不能及。遂堰清、冶二谷水,经县之龙桥镇,东至邢村,截河为堰。其水与泾合流,以溉三原、栎阳并渭南屯所之田。堰下水分二渠,中有深沟,即古白渠故道。恐水流轶入,堰之以分溉高田。今名其沟曰乾沟。

  寡妇渡在县西北。晋义熙末,赫连勃勃遣其子贵向长安。傅弘之破之于池阳,又破之于寡妇渡。宋白曰:庆州北十五里有寡妇山。是水发源于其山,下流乃为寡妇渡,是也。

  留运桥在县东南白渠上。唐至德二载,郭子仪奉诏自河东赴凤翔。贼将李归仁自长安邀之于三原北。子仪使将仆固怀恩等伏兵击之于白渠留运桥,杀伤殆尽,是也。

  黄洛堡在县东北。晋升平初,姚襄自杏城进据黄洛。秦王苻生遣苻黄眉等击之,佯败走。襄追至三原,黄眉等前后夹击,襄败死。杏城,见中部县。○和宁堡,在县北。姚秦初,秦冯翊太守兰椟,率众自频阳入和宁,谋攻姚苌于长安,是也。或云和宁在岭北杏城之东南,似误。

  荡社在县西南。《史记》:秦宁公三年,遣兵伐荡社。司马贞曰:西戎之君,号曰亳里。盖成汤之胤,其邑曰荡社。《括地志》:三原县有汤陵。又有荡台,在始平县西北。荡社,盖在三原、始平之界。建忠驿,在县治北。明初,置于此。

  醴泉县府西北百二十里。西北至乾州四十里,东南至泾阳县九十里,西南至武功县九十里。汉谷口县地,属左冯翊。后汉及晋为池阳县地。后魏为宁夷县,属咸阳郡。西魏置宁夷郡。后周改为秦郡,寻废。隋开皇十八年,改县曰醴泉。大业中,属京兆郡。唐贞观初废。明年复置。宋仍属京兆府。金属乾州。元因之。明嘉靖三十八年,改今属。县有内城,土城也,元末筑,周里许。成化四年,增筑东西南三面外城,周六里有奇。编户二十一里。

  ○谷口城县东北七十里。本汉县。文帝六年,淮南王长遣其党谋以辇车四十乘反谷口。后汉建武二年,汉中王嘉,大破赤眉于谷口,即此。县寻废。西魏武帝修于谷口,置宁夷、温夷二护军。其地即古之寒门也。亦曰冶谷当九山东、仲山之西、泾水出山之处,故谓之谷口。仲山之北寒凉,故又谓之寒门。西北去甘泉山八十里,燕鞠武所称秦北有甘泉、谷口之固者。又《封禅书》公孙卿以明廷者,甘泉也。所谓寒门者,谷口也,即故城矣。

  仲桥城县东三十里。晋咸和四年,长安入于石赵。刘曜子胤复自上わ趣长安,军于仲桥,是也。隋为醴泉县治。唐永泰初,吐蕃入寇,移兵攻醴泉。建中末,李怀光败朱Г兵于醴泉。《志》云:唐末移县而西。今县东北十里泔北镇,即其故址。元末,又移今治。胡氏曰:郑国渠经仲山下,渠上有桥,谓之仲桥,在九山东。《金志》:县有仲桥镇。○新废县,在县东。又有甘泉废县,近甘泉山。皆后魏置。后周废。

  ○九山县东北六十里。有九峰,俱峻。山之南麓,即咸阳北阪也。《志》云:山高六百余丈,周十五里,与甘泉相埒。《西征赋》云:九[B18D],太乙あだ。《西都赋》:寇以九,陪以甘泉。《西京赋》:九、甘泉,固阴、Ё寒。是也。山之北谓之岭北。晋以后,新平、北地、安定诸郡,皆为岭北地。太元九年,姚苌规取关中。时慕容冲方攻长安。苌因议移屯岭北,广收军资,以待秦亡燕去,拱手取之。义熙三年,赫连勃勃图关中,侵掠岭北诸城戍。曰:使彼疲于奔命,我游食自若,不及十年,岭北河东皆为我有,长安在我计中矣。唐武德四年,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