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修治之,近代所称少林寺之僧兵也。余见名山嵩高。

  阳乾山在县东二十五里。颍水所出,一名颍山。○阳城山,在县北三十八里。晋建兴末,刘聪遣子粲屯小平津,粲遣刘雅生攻洛阳,守将赵固奔阳城山。俗名车岭山,亦名马岭山,洧水所出。又大熊山,在县东南五十里,顶宽平,四周陡峻,俗曰大熊寨,可避兵。县东南四十里又有小熊山。《志》云:交牙山,在县南四十里,有石门,俗呼王莽寨。

  岭在县东南三十里,本箕山也。宽平而长,约数里。许由所隐,亦曰许由山。有坂关,东出阳翟、许昌之道。晋齐王ぁ举兵许昌,讨赵王伦,伦遣兵出Ф坂关拒之。梁大通三年,陈庆之送元颢北还,至梁国,魏人分兵镇荥阳、虎牢,又使尔朱世承镇坂以备之。唐乾元二年,史思明窥洛,李光弼议去洛守河阳。或以东京帝宅不可不守,光弼曰:守之则汜水、岭、龙门,皆应置兵。是也。或以为取に辕岭。○鬼谷,在县北五里。战国时,王诩隐于此,号鬼谷先生,即苏秦、张仪所师事者。《史记》:苏代为甘茂说秦王曰:甘茂,非常士也,塞及至鬼谷,其地形险易皆明知之。或为三原之鬼谷也。

  ○颍水在县东三十里。源出阳乾山,流入开封府禹州界。《水经注》:颍有三源,出阳乾山者为左源,出县西少室山者为中源,出少室南溪者为右源云。

  五渡水县东南二十五里。一云县东北十五里。源出嵩山东谷,自山顶下注为二十八浦,山下大潭中有立石,高广平整,其水萦委,溯者五涉,故名。东南流入颍,亦谓之三交水。梁大通三年,陈庆之自河阳败还,尔朱荣追之,会嵩高水涨,庆之军士死散略尽。胡氏曰:颍水出少室山,五渡水出太室山,入颍水,即嵩高水也。○少阳河,在县西南十五里,源出少室山,流入颍。县西北八里又有双溪水,源出嵩山麓,亦南流入颍。

  ○奉天宫在县北嵩山之南,唐高宗永淳初建。又三阳宫,在县西二十里之石淙山,武后圣历三年建,自是数幸焉。长安四年毁。

  辕关在县西北二十四里。县与巩县以に辕岭为界,置关于上。又有石羊关,在县东南四十里,崖石险峻,仅容一车。又有嵩阳关,《唐志》云:在县北。今皆废。○鸡翎山寨,在县西北;又有雾豹、王山等寨,皆元末土民撄险自守处也。

  负黍聚在故阳城县西南二十七里。世谓之黄城。《水经注》:颍水东南径负黍亭东。《春秋》定六年,郑伐周负黍。《史记》:郑公十六年,伐韩,败韩兵于负黍。郑君乙二年,负黍反,复归韩,《韩世家》:宣惠王十七年,秦拔我阳城、负黍。又《楚世家》:悼王九年,伐韩,取负黍。《古今地名》阳城县有负黍山。○铁聚,在县南。《史记》:郑声公八年,晋伐郑,败我军于铁。是也。又杨志坞,在县西北。魏收《志》:武定七年,汝北郡治杨志坞,即此。

  嵩县在府南百六十里。东北至登封县二百五十里,北至宜阳县百二十里,东至汝州伊阳县九十里。汉陆浑县地,属弘农郡。晋属河南郡。东魏武定二年,置北荆州及伊阳郡,治伏流城,领南陆浑县。周保定二年,于伏流城置和州。隋开皇初,改伊州,又改南陆浑曰伏流县。大业初,废伊州,改伏流曰陆浑,属河南郡。唐先天二年,析置伊阳县,属洛州。宋属河南府。绍兴初,升为顺州。金改嵩州,治伊阳县。元以县省入州,属南阳府。明初改州为嵩县,又改今属。县城周五里有奇,编户五十六里。

  ○陆浑城县北三十里。《左传》僖二十二年,秦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宣三年,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亦谓之阴戎。昭九年,晋梁丙、张率阴戎伐颍。杜预曰:阴戎,陆浑之戎也,以在晋阴地而名。昭十七年,晋荀吴帅师灭陆浑,以其贰于楚也。汉置陆浑县,属弘农郡。建安二十四年,陆浑民孙陆等起兵南附关羽,是时羽围樊城也。晋属河南郡。后魏亦为陆浑县,又尝置防蛮都督于此。盖伊阙以南,大山长谷,多为蛮居,故置督以防之。东魏为北陆浑县,属新城郡。后周并入南陆浑县。《通典》:陆浑东北有齐北荆州城。

  伏流城在县北。此南陆浑也。魏收《志》:东魏武定二年,置伊阳郡,治伏流城,仍领南陆浑县。隋初,郡废,改县曰伏流。大业初,复曰陆浑县。唐因之。五代时,省入伊阳县。今其地有伏流岭,亦曰伏流阪,北去废陆浑县二十余里。西魏大统初,宇文泰以伊川豪李长寿为广州刺史,长寿帅其徒拒东魏,侯景攻拔其壁,杀之。其子延孙复集父兵拒东魏,宇文泰仍以延孙为广州刺史,又以长寿胥韦法保为东洛州刺史,助延孙拒守。法保与延孙连兵置栅于伏流,是也。《元和志》:东魏筑伏流城,以城北有焦涧水,伏流地下而名。广州时治襄城,今属许州。洛州时治商洛,此盖以洛阳南境地侨置东洛州。

  ○三涂山在县南八十里。《周书》:武王南望三涂。《春秋》昭四年,晋司马侯曰:三涂,九州之险也。十六年,晋将伐陆浑,使屠蒯如周,请有事于三涂。今伊水经其下。○介立山,在县北四十里,一名孤山。又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