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下兵三川塞什谷之口。徐广曰:什口,寻口也。寻,亦作。水,一名温水。《括地志》:温泉水即源,出巩县西南四十里,谓之南,亦曰上;至巩洛渡北,东入洛,谓之北,亦曰下。《一统志》:偃师县东北十四里有溪,旁有莲池,夏寒冬暖,即源矣。又市河,在县东一里;青龙河,在县西南五十里,皆源出青龙山,绕流分注,下流入于洛河。

  长罗川在县西南。源出汜水县之方山,西北流入县界,又西北过訾城东北而入洛,谓之罗口。隋大业十三年,李密自罗口袭兴洛仓,破之;又密将张善相为伊州刺史,据襄城。自襄城北出罗口,即长罗川口矣。○饮马沟,在县东七里,俗传吕布军虎牢,饮马于此。

  石子河县东南二十里。《水经注》:洞水出南溪石泉,世亦名之为石泉水,过巩东坎聚西,而北入洛。盖即石子河也。李密取兴洛仓,隋刘长恭帅东都兵讨之。长恭度洛水,陈于石子河西,南北十余里。密陈兵于石子河东,击长恭,大败之。又王世充与密相持,夹石子河而军,世充为密所败。或谓之王仙河。○神堤渠,在县北三里,中低而四围高,常横流为患。永乐十六年,县丞华胥开此渠而水患息。

  九曲渎在县西,即洛阳之千金曷。晋永康二年,赵王伦败,其子虔自河北还,至九曲,闻乱,弃军归里第。○荣涧,杜预曰:在县西。《左传》昭二十二年,景王崩于荣氏,涧盖在邑傍。又明溪泉,在县西南。昭二十二年,晋贾辛军于明溪泉,谋定王室也。

  五社津在县北五里。大河东过巩北,谓之巩河,有五社渡,亦谓五社津,又名五度津。更始将朱鲔守洛阳,遣兵度巩河,攻温。又建武初,遣将军耿等军五社津,备荥阳以东,而使吴汉等围洛阳,是也。

  黑石渡在县西南二十五里,洛水津济处。隋末,王世充与李密相持,世充夜渡洛水,营于黑石。明日,分兵守营,自将精兵陈于洛北。李密渡洛逆战而败,复渡洛趣黑石。世充还救,为密所败。元至和初,陕西诸王阔不花等讨燕帖木儿之乱,进至巩县黑石渡,大败河南兵,遂克虎牢,闻上都已陷而还,入自巡简司。

  ○辕关在に辕山上。陆机《洛阳记》:洛阳四关,南有に辕。杜预曰:缑氏东南有に辕关。又大栗树关,在县东南三十里,崎岖险阻,元置,今废。

  坎聚在县东南。《春秋》僖二十四年,周襄王避子带之难,出及坎,国人纳之。杜预曰:在巩县东。《晋·地道记》:县南有坎聚。

  石窟寺在县西南洛水北。隋末,王世充与李密相持,世充渡洛水逼仓城,为营,与密战于石窟寺东,败还。○天堂山寨,在县东南;又有鹿耳、鸡翎、凌青、黑山等山寨,俱元季乡豪屯聚处。

  孟津县府东北五十里。东北至怀庆府孟县四十里,西北至怀庆府济源县七十里。汉平阴县地,属河南郡。魏晋时为河阴县地。唐为河清县地,仍属河南府。宋移河清县治白坡镇。金又徙而东十里,治孟津渡,改孟津县;又升为陶州,州旋废。元仍曰孟津县。明时嘉靖十七年,圮于水。二十五年,始迁今治。旧无城,今增筑,周三里有奇。编户二十九里。

  ○孟津旧县在县东二十里。周武王伐纣,师渡孟津,是也。汉为平阴县地。晋属河阴县。唐属河清县。宋亦为河清县地。金人徙置孟津县于此。前朝因之,并置巡司。嘉靖中,又徙今治,仍置孟津巡简司于旧县治。旧《志》:县北去孟县三十里。

  平阴城在今县东一里。旧《志》云:城在故洛阳城东北五十里。《左传》昭二十二年,子朝之乱,晋籍谈帅师军于阴,即平阴也。二十三年,晋师在平阴,是矣。其地亦为津济处。沛公北攻平阴,绝河津南,战洛阳东。汉二年,南渡平阴津,至洛阳。后置平阴县,属河南郡。《十三州志》:县在平津大河之间,故名。更始将朱鲔遣兵攻温,自将数万人攻平阴,是也。魏文帝改曰河阴,仍属河南郡。晋因之。永嘉五年,帝以洛阳危困,欲东幸仓垣,而卫从不备,使傅祗出诣河阴,治舟楫,不得进而还。既而洛阳陷,祗建行台于河阴。后魏仍属河南郡。太和十八年,如河阴规方泽。二十年,营方泽于河阴。武泰初,尔朱荣立子攸于河阳,百官奉迎于河桥,荣遣骑入洛,执太后及幼主钊送河阴,沉之于河。魏收《志》:河阴县,晋置,太宗并洛阳,正始二年复。元象二年,又分置河阴郡治此。其后周武帝攻齐,拔河阴大城,是也。隋初郡废。仁寿末,汉王谅举兵并州,遣其将余公理下河内,诏史祥拒之于河阴。祥具舟南岸,公理屯河阳,亦聚兵当之。祥简精锐于下流潜济,公理败走。大业初,县废。王世充复置,又置平州治焉。唐武德四年废。开元二十年,始割汜水、荥泽二县地置河阴县,非复平阴旧地矣。《通典》河阴旧城,北对河阳岸,即此。

  小平城在今县西北。《汉志》河南郡有平县。武帝封刘遂为侯邑,城中有高祖讲武场。旧《志》云:汉平阴县城北有河津,曰小平津。津上有城,灵帝时河南八关之一也。袁绍诛宦官,中常侍张让等将帝步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