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列其下,泉石环列,为县境之名山。又百药山,在县南十里,山产药。《志》云:县之镇山也。

  金牛山县西北四十里。巅有塔,吴赤乌二年造。下有金牛城,今为金牛市镇。县西五十里又有马槽山,上有寨垒,相传曹魏所筑,又有饮马池。○梅山,在县东南四十里,俗传曹操率兵望梅止渴,即此山云。又有矾山,在县南四十里,产矾。其相近者曰大凹山,山四围高而中下也。又天井山,在县东七十里,上有井,一名而山。而,小栗也。山多此树,因名。

  ○巢湖县东北八十里。《志》云:县北四十里有会市河,源出马槽山;县东北三十里有清野河,源出冶父山,并流注于巢湖。

  黄陂湖县东南十五里,周八里许。《志》云:县西五十里有绣溪,出马槽山,过县城南门,穿升仙桥,汇为黄陂湖,以上流水纹如绣而名。又有石槽河,出县南矾山,沙溪河出县南大凹山,瓦洋河出县南五十里之秀山,黄泥河亦出秀山,并汇入黄陂湖而注于大江。○沙湖,在县东南十里,源亦出冶父山,注于黄陂湖。又有白湖,在县东北三十里。旧《志》云:湖周七十余里,跨六乡,与巢湖相连,下流入于大江,湖西岸有蜃山,下瞰白湖。

  黄墩河县东南七十里。源出黄墩山,通大河入江。墩,亦作屯。元末,义师廖永安等结黄墩水寨于此。明太祖督其兵,攻败元将蛮子海牙于马肠河口,是也。又作坊河,在城东二里,亦出冶父山,杨吴时作坝,聚水集材,因名。其下流亦注于黄陂湖。○西塘,在县西三十五里,亦曰西官塘,溉田百余顷。《志》云:县境之塘凡六十有二,俱为灌溉之利。

  ○冷水关县西三十里,两山夹道如门。相传三国时曹魏设隘于此,今有巡司戍守。

  附见:

  庐州卫在府城内,洪武初置。

  无为州府东南二百八十里。东至太平府百八十里,西南至安庆府桐城县百七十里,东北至和州百五十里。

  古巢国地。春秋时吴地。战国属楚。秦属九江郡。汉属庐江郡。后汉及晋因之。宋齐亦为庐江郡地。隋属庐州。唐及五代因之。宋淳化初,置无为军,属淮南西路。元曰无为路,寻改无为州,属庐州路。明初仍曰无为州,以州治无为县省入编户四十七里,领县一。今因之。

  州山川险阻,为控扼要地。宋周氏曰:孙氏既夹濡须而立坞,又堤东兴以遏巢湖,又堰涂塘以塞北道,然总不过于合肥、巢湖之左右,遏魏人之东而已。魏不能过濡须一步,则建邺可以奠枕,故孙氏之为守易。唐氏曰:曹公以数十万众再至居巢,逡巡而不能进;诸葛诞以步骑七万失利而退,以濡须、东兴之扼其吭也。说者曰:濡须口,三吴之要害也。江流至此,阔而多夹,阔则浪平,多夹则无风威。繇此渡江而趣繁昌,无七矶三山之险也。石臼湖、黄池之水直通太湖,所限者东坝一坏土耳东坝,见前高淳县。百人剖之,不逾时也。陆则宁国县及泾县皆荒山小邑,方阵可前,一入广德,自宜兴窥苏、常,长兴窥嘉、湖,独松关窥杭州,三五日内事耳。然则濡须有警,不特建邺可虞,三吴亦未可处堂无患也。

  ○无为废县今州治。本汉襄安县地。唐巢县之城口镇也。宋淳化初,始置军于此。熙宁中,析巢、庐江二县地,置无为县,为军治。宋白曰:军本巢县之无为镇,曹操攻吴,筑城于此,无功而还,因号无为城。其城临濡须水上,宋即其地置军,寻复置县。元亦为州治。明初,县省。今城周九里有奇,门六。

  襄安城州南四十里。汉置襄安县治此,属庐江郡。晋因之,寻废。梁改置蕲县。隋初复改蕲县为襄安。《志》云:此为汉襄安城,旧置襄安镇巡司于此。今仍曰襄安镇。隋之襄安县即今巢县也。又临湖城,在州西南七十里。汉置县,属庐江郡。后汉及晋因之。东晋末废。今为临湖镇。○开城废县,在州西四十里。《旧唐书》:武德三年置巢州,分襄安立开城、扶阳二县。七年州废,并废二县入巢县。今为开城乡。又置开城仓于此。或云扶阳废县,亦在州西北境。

  偃月城州东北五十里,与巢县接界,即濡须坞也。有东西二关。其地峻险,亦曰东关口,亦曰东兴堤,为吴魏相持之所。详见前重险东关。○新附城,在州南十五里,三国吴诸葛恪筑此以居新附者,因名。

  ○银瓶山州西北五十里。一峰特起,状如银瓶,最为深秀。又白马弄山,亦在州西北五十里,相传魏武牧马之处。其相近者曰曹家山,亦魏武屯兵处,因名。○五亩尖山,在州北五十里,顶平五亩许,堪种植。又白石山,在州西北四十里,高崖白石,有泉出焉。又有龙湫,虽旱不涸。山盖与和州含山县接界。

  阳山州西四十里。相传曹操尝屯兵于此山之阳。又胡避山,在州西六十里,一名孤鼻山。宋绍兴中,郡人王之道保聚其上,群寇不能破。又西三十里曰天井山,以山顶有泉也。其相接而稍南者曰云雾山,山高耸,云雾尝蒙其上。○桐山,亦在州西九十里,有水道通白湖,渔人用箔取鱼,亦名上箔山。又有下箔山,在州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