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三江之雄润,五湖之腴表”也。且地居数郡之中,翼带金陵,为转输重地,脱有不虞,则京口之肘腋疏,而吴郡之咽喉绝。若其北守江靖,则内可以固沿海之锁钥明初,吴良守江阴,而寇不敢犯,是其证也,外足以摧淮南之藩蔽五代周显德五年,南唐将陆孟俊,自常州将兵渡江趣泰州,周师退,遂复取之,亦一验也;南扼宜兴,则近足以消滨湖之窥伺明初,亦遣重兵驻宜兴,远可以清浙右之烽烟宜兴与浙江湖州,俱控太湖之险,又有陆道,可以径达长兴。明初,自宜兴遣舟师越太湖攻张士诚湖州,克之,亦其证也。昔者南唐守此以御吴越,明初得此以制姑苏。郡岂非东南之襟要欤?

  武进县附郭。本吴之延陵邑,季札所居。汉曰毗陵县,属会稽郡。后汉属吴郡。晋初因之,属毗陵郡,永嘉末,改曰晋陵县,属晋陵郡。寻为郡治,自是州郡皆治此。唐垂拱中,与武进并为附郭县。宋、元因之。明洪武初,并入武进县。今编户四百八里。

  ○武进故城府西北七十里。本汉之丹徙、句曲二县地。孙吴改丹徒曰武进。晋太康初,别置武进县属毗陵郡。咸和六年,石勒将刘徵等浮海而南,掠武进,郗鉴击却之。宋大明末,改属南东海郡。齐因之。梁省入兰陵县,属兰陵郡。唐武德三年,复置武进县,属常州。八年,省入晋陵县。垂拱二年,复分晋陵县置,并治郭内。宋因之。明初,省晋陵入焉。《城邑考》:今郡城,即杨吴时旧址也。旧有内子城,周二里有奇,唐景福初,淮南节度杨行密筑。又有外子城,周七里有奇,则杨吴顺义中所筑,一名金斗城。其罗城周二十七里有奇,则杨吴天祚二年所筑也。后俱毁。元末,尝复营治。洪武初,重建新城于罗城内,周十里有奇,为陆门七,水关四。成化、正德以来,屡经修治。今府治即故内子城也。

  兰陵城府西北六十里。晋大兴初,始置南兰陵郡及兰陵县于武进界内。宋因之,亦曰东城,以在武进东也。萧道成高曾以下,皆居武进之东城里,因为南兰陵人。梁省武进入兰陵。大同十年,幸兰陵,谒建陵宁诸陵,盖帝母张后陵也。又有修陵,则后郗氏陵也。陈亦曰兰陵县。隋并入曲阿。《志》云:府城西北六十里,为千秋乡之万岁镇,今名阜通镇,有古青城,城南为圆坛,西为方坛。盖萧齐篡位后,以兰陵为其汤沐邑,因置此为郊祀之所,稍西南即兰陵城也。唐大顺初,蔡州贼将孙儒,遣其党刘建锋据常州,杨行密遣将李友屯青城,将攻之,既又遣安仁义等败刘建锋于武进。宋《九域志》武进县有青城镇。胡氏曰:今奔牛、青城、万岁诸镇,皆故武进县地。

  姑幕城府西南六十里。东晋侨置南东莞郡于晋陵南境,侨置莒县为治,又侨置姑幕等县属焉,此其旧址也。今有大姑、小姑二城。《祥符图经》晋陵县西有传落城,或曰即姑幕城,音讹也。又胥城,在县东南二十里。《四蕃志》云:子胥所筑,或曰即东晋东莞郡所治莒县。《四蕃志》误也。旧《志》:府西有废南彭城郡,东晋明帝时侨置于晋陵郡界内,无实土。宋、齐因之。隋时与南东莞郡俱废。

  淹城在府东南二十里。其城二重,濠堑深阔,周广十五里,《越绝书》毗陵县南城,古淹君地。或曰:即汉毗陵县旧治。又有留城,在淹城东五里,周广准淹之内城云。○鼓城,在府城东北,有方圆二城,东西相对,或作虎城。又县北有韩城,相传五代时,里民韩氏筑此以保乡里,府北三十里,又有酬城,又北十五里,为禄城,盖皆五代时戍守处矣。

  ○三山府东北三十五里。三峰相连,中一峰尤峭拔。明初,张士诚遣兵寇常州,吴良自江阴取间道,歼其援兵于无锡之三山,即此。又横山,亦在府东北三十五里。《志》云:横山冈阜相属,延袤二十余里。本名芳茂,晋右将军曹横葬此,因改今名。○黄公山,在府南七十里,一名百渎山,去太湖十五里。《志》云:黄歇所封故墟也。又夹山,在府东南七十里。山南北五里,中包秦阳二小山,因名。又东南十里曰津里山,《志》云:本名秦履山,相传始皇尝自夹山登此,后讹为津里山。在太湖中。

  马迹山府东南六十里太湖中。山麓周百二十里,与津里山相接。其西麓地名西青,石壁屹立,下有马迹,因名。上有避暑宫,相传吴王阖闾故址也。宋置马迹山寨。建炎中,赤心队将刘晏保马迹山以捍寇。元时亦置巡司。明初下常州,俞通海以舟师略太湖,入马迹山,破张士诚水寨,即此。

  黄山府西北七十里,俯瞰大江。山东北有小山入江,谓之吴尾,以群山皆自西来,至此而尽也。《志》云:江北六里亦有黄山,俱因春申君而名。上有石室,杨吴时置烽火之所。今曰黄山门,为江防津要。《江防考》:黄山门在包港江心,水流湍捍,盗贼出没之地。又当镇、常二郡之交,上下望,几及百里,实京口之门户也。包港,见丹阳县。○孟城山,在府北八十里,俯瞰大江,相传晋孟嘉尝寓此。今孟渎经其下入江。《志》云:孟城相近又有嘉山,又府西北九十里有固山,在孟渎闸西。

  ○大江府北五十里。西接丹阳包港,东抵常熟黄泗浦,西北与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