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尚使别将戴施据枋头时,慕容隽遣军攻邺,邺溃,施自邺奔还仓垣。太和四年,桓温伐燕,战于枋头,不利而还。五年,苻坚破燕,自邺如枋头,宴父老,改枋头曰永昌,复之终世。太元九年,慕容垂攻苻丕于邺,分遣慕容德攻枋头,取之。十年,刘牢之引军救苻丕于邺,至枋头。既而邺中饥甚,丕帅众就晋谷于枋头,牢之遂入邺城。义熙十二年,刘裕伐秦,前锋王仲德帅水军入魏滑台,魏主嗣遣叔孙建等自河内向枋头,引兵济河。宋景平元年,魏主嗣遣兵寇河南,自邺城如汲郡,至枋头。既而使其将娥清镇于此。元嘉二十六年,魏主焘以宋围滑台,自平城赴救,至枋头,遂度河,大败宋军。《括地志》:枋头城在淇水北。《河南志》云:今淇县南八里有枋头城。误也。葛陂,见河南新蔡县。仓垣,见河南陈留县。

  雍榆城县西南十八里。《春秋》襄二十三年,齐伐晋。叔孙豹救晋,次于雍榆。杜预曰:朝歌县东有雍城,即雍榆也。杜佑曰:黎阳县北又有凡城,即古凡伯国。○丘城,在县西,或曰古顿丘邑也。《水经注》:顿丘在淇水南。淇水又东屈而南,径其西。魏徙九原、西河、吐军诸胡于丘侧,故有五军之名。《寰宇记》:丘县古城在卫县西北二里。古之顿丘,今为通灵观。丘县之名,未详所据。

  袁谭城在县西。《述征记》:黎阳城西南七里有袁谭城。城西南三里又有一城,曹公攻谭时所筑。操攻黎阳,败袁谭、袁尚,留其将贾信屯兵守之,因筑城于此。《郡志》:县西二十里有永昌废县,隋初置,大业初废。《隋志》不载。

  ○大亻丕山县东二里。周五里,高四十丈有奇。峰秀拔,若倚屏障。孔安国曰:山再成曰亻丕。李巡曰:山再重曰英,一重曰邳。亻丕与邳同也。《禹贡》:导河至于大亻丕。即此。《国语》:内史过曰,商之兴也,杌次于丕山。亦即大亻丕也。今亦名黎阳东山。刘桢《黎阳山赋》:南荫黄河,左覆金城。青坛承祀,高碑颂灵。金城,谓黎阳城也。又名青坛山。山之绝顶,有中军亭,隋末李密建以敌者。今遗址犹存。其北麓为黎阳仓,自隋至唐宋,皆置仓于此,即仓城故址也。宋政和以后,河易故道,仓始废。由大亻丕而东,曰紫金山。又东北,曰凤凰山,俱大亻丕之支垅也。控扼淇、卫交流之口,屹然并峙。旧《志》云:凤凰山在故河东岸,碧石耸立,相传昔有凤凰集此,因名。紫金山,在县东北六里,山无余土,奇石がテ,岩洞泉壑,俱称绝胜。

  浮丘山县西南一里,高三十余丈。盘踞六里,有峰岩三层。其脉自白祀同山而东伏卫河之下,至河东岸,突然耸峙,缭绕河滨。今县治正跨其上。

  同山县西南四十五里。相传武王伐纣,诸侯会同于此,因名。亦曰童山。宇文化及自黎阳度永济桥,与李密战于童山之下。山无草木,故曰童也。其麓绵亘四十余里,形若游龙,高处如龙脊,曰龙脊冈。冈西有山,相辅而行。西属太行,曰达西冈。《志》云:龙脊之左,有山曰白祀,淇水所径,多溢为陂,又南入同山陂。同山西麓又有小溪,名波罗河,挟山南流,至龙口渚,伏流地中,潦溢则会于长丰泊。

  善化山县西北三十五里,去内黄县西南六十里。山有三峰如鼎峙,亦名三山。俗传纣杀比干于此,亦名枉人山。后魏主宏云:邺西有枉人山。谓此也。山高六十余丈,周三十里。其南北连跨巨冈,左右溪涧,不啻百数。西南一峰杰出,近西有黑龙潭。又有仰泉七十二穴,旱潦如一,居人以山出云雨,望之幻态百出,名曰善化山。

  黑山县西北八十里,周五十里。数峰环峙,形如展箕。石色苍黑,岩峻壁,曲涧回溪,盘纡缭绕。汉献帝初平初,黑山贼张燕等聚众于此,掠河北诸郡县。三年,曹操自顿丘西入,击黑山贼于毒等本屯是也。或谓之墨山。其西又有陈家山,连亘而南,下临淇水。石壁屹立,高二十仞。又鹿肠山,在县西北,与黑山相接。后汉初平四年,袁绍引兵入朝歌鹿肠山,讨于毒等贼。是也。《续汉志》朝歌县有鹿肠山。

  ○大河故渎在县城西十里。旧为大河所经,亦曰西河。《汉志》:黎阳南有故大金堤,与东山相属,北尽魏界。又有鲧堤。《唐会要》:元和八年,河溢瓠子,东泛滑,距城才二里。郑滑帅薛平按故道河,出黎阳西南,遣使请于魏博帅田弘正。弘正许之。因共发卒凿古河十四里,径黎阳山东,会于故渎。自是滑无水患。宋大中祥符四年,河决通利军,合御河,坏州城田庐。遣使浚治。自是以后,决溢之患,常在州境。以大河自高趣卑,县实当其冲也。又有黎阳津,自昔为津济之要。《郡县志》以为白马津,非也。白马津属滑县,盖在黎阳之南岸。杜牧曰:黎阳距白马津三十里。《山堂杂论》云:、滑间度河处,昔皆以白马为名。然主河北而言,则曰黎阳。主河南而言,则曰白马。后汉初平二年,袁绍并河北军于黎阳。建安四年,袁绍谋攻许,曹操闻之,进军黎阳。既而操屯官渡,绍军黎阳,遣兵围白马,为操所败。操军还,绍渡河追之。五年,绍为操所败,走至黎阳北岸。七年,绍殁。袁谭屯黎阳,操自官渡渡河攻谭,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