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本微,与冶河初不相通,后二水合流,其势始盛,因分引冶河东出,滹沱稍减。至大初,滹沱复决真定南关,仍合于冶河。自是数有决溢之患。

  绵蔓水在县南门外。源亦出平定州也。东流入县界,经城南,至县东二十里洪口桥,入于甘淘河。一名阜浆水,又曰回星水。孔颖达曰:韩信出背水陈,盖在绵蔓水上。《郡志》县东北二十五里有微水,亦流入甘淘河。○七里涧,在县东北,诸山溪之水在县北境者,皆汇流于此。南入绵蔓河,霖潦暴作,行路皆绝云。《舆程记》县东北五十里有石桥,跨七里涧上。又东北十里为平望桥,接获鹿县界。

  ○故关县西三十五里。道出井陉,此又为控扼之要,自昔置关于此。唐长庆初,裴度出故关讨王庭凑。是也。元末为故关山寨。明初,大军取真定,徐达帅师度故关,遣别将取乱柳寨而还。正统二年,修筑关城,分兵防戍。嘉靖二十年,增设将领驻守。二十三年,更营新城,益兵防御,自是常为重地。《关隘考》:故关南北,山阪回环,南连赞皇、元氏,外通平定、乐平。所辖隘口,凡三十有六。今亦见山西平定州。

  承天镇县西北六十里,即故承天寨也。南至故关二十里,西接山西平定州之苇泽关。一名娘子关,关盖以妒女祠而名。旧《经》云:承天镇有妒女祠,介山氏之庙也。唐武后幸河东,道出祠下,惧致风雹,欲别开道以避之。狄仁杰曰:一人行幸,风伯清尘,雨师洒道,何妒女之避?遂止其役。驻跸祠下,风停雨息。镇,乾元初置承天军于此。长庆元年,王庭凑以成德叛,裴度自将兵出承天军故关以讨之。光化二年,汴将葛从周救魏博,破幽州兵,乘势自土门攻河东,拔承天军。五代梁乾化初,赵王会晋王存勖于承天军,共谋伐梁。石晋末,刘知远举兵河东,遣兵戍承天军。既而契丹自汴北还,至恒州,袭击承天军,戍兵溃,契丹焚其市邑。知远复遣将叶仁鲁袭克之。宋白曰:承天军近太原东鄙,土门路西出之冲也。宋初亦为承天军,属河北路。后为承天寨,属平山县。沈括曰:镇州通河东有两路,一曰飞狐路,在大茂山西,自银冶寨出倒马关,至代州。石晋割地与契丹,以大茂山分脊为界,银冶寨已不通行矣。惟北寨西出承天军,可至河东,然路径峭狭。胡三省曰:井陉娘子关西南,即是承天寨。西出即平定军北寨,今阜平县也。明仍为承天镇,亦曰娘子关,设兵戍守。嘉靖二十一年,增置官兵。明年,筑城为固,与故关相唇齿。《舆程记》:自娘子关折而西南,历乏驴岭等四口,凡八十里,而至故关。似误。

  达滴崖口县西北九十里,东南至故关六十里。《关隘考》:自达滴崖以下,凡十二口,为故关北路。正统四年,于达滴崖置戍。嘉靖二十四年,又增兵防御。其相近有牛道岭、横河槽等口,俱嘉靖中设官兵防守。○嘉峪沟口,在娘子关西,去故关亦二十里。又故关北有甘淘沟口,又西北为乏驴岭口,北六里为娘子关,皆戍守处也。

  泉水头口县西南九十里,北去故关六十里。《关隘考》:自泉水头以下,凡二十三关口,俱为故关南路,而泉水头备御尤切。嘉靖二十一年,特设官兵防守。其相近有磨石崖等口。○大石板口,在县西南百十里,嘉靖中设兵戍守。又有泥凳子口,在县西南百四十里。其相近者,有后沟、虎寨沟等口,入山西乐平县界。稍北,有不秃岭等口,入山西平定州界。俱嘉靖中设官兵戍守。

  白眉寨县西南三十五里。据山为险,形势雄峻。有天桥,樵采者仄足而度。又西南为牛栏寨,亦曰牛山寨,四面陡绝,上有清泉流绕。又五峰寨,在故关东北三十里,有五峰相峙,因名。关北又有陈山寨,高峻崎岖,险不可攀。元末,民多避乱于此。《志》云:县境诸寨环列。明初,大军出井陉,定山西,降下车子、城山、铁山、七垛等寨,盖皆土豪据险自守处。今故址犹存,寨名参错不可悉数。

  柏井驿在县西。《舆程记》自故关西四十里,曰柏井驿,接山西乐平县界。又陉山驿,在今县治东。

  获鹿县府西南五十里。西至井陉县九十里,北至平山县八十里。汉石邑县地。隋开皇十六年,分置鹿泉县于此,属井州。大业初省。唐初复置,属恒州。武德四年,仍属井州。贞观十七年,州废,还属恒州。至德初,改为获鹿县。宋开宝六年,以石邑县省入,属真定府。金兴定三年,改为镇宁州。元初曰西宁州,寻复曰获鹿县,属真定路。今城周四里有奇,编户十二里。

  ○石邑城在县西南。战国时赵邑也。《史记》赵武灵王二十年,攻中山,取石邑。又秦末,赵王武臣使李良略太原,至石邑,秦兵塞井陉,未能前。即此。汉因置石邑县,属常山郡。后汉省。晋复置。后魏因之。北齐废井陉,改石邑曰井陉。隋开皇六年,复曰石邑。义宁初,置常山郡,治石邑。武德初,改恒州。四年,始徙州治真定,而石邑属之。天宝末,李光弼至常山击史思明,遣裨将张奉璋戍石邑,贼将蔡希德来攻,拒却之。《括地志》:石邑县在鹿泉县西南三十五里。盖县当井陉之口,向为要地。宋开宝六年,始省入获鹿。《寰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