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门。或以为即此城也。汉置参户县,属勃海郡。武帝封河间献王子免为侯邑。后汉省入浮阳。宋元符三年,张商英请开木门口,泄徒骇河东流,即此地云。

  ○乾符城州东北八十里。本章武县。汉文帝封窦广为章武侯,邑于此。后为县,属渤海郡。后汉因之。晋置章武郡,县属焉。后魏章武县属浮阳郡。正光中,分置西章武县,在今太城县境。齐省章武县。隋开皇十六年,置鲁城县,属瀛州。唐武德四年,属景州。六年,高开道掠幽蓟以南,至文安鲁城。将军平善政邀击破之。贞观初,县属沧州。《括地志》:汉章武,今鲁城县。是也。乾符中,生野稻二千余顷,燕魏饥民就食之,因更曰乾符,以年号为名。五代周废入清池。宋废为乾符镇,又为乾符寨。金人亦曰乾符镇。

  ○饶安城州东北七十里。战国时齐邑。《史记》:赵悼襄王四年,庞爰攻齐,取饶安。汉为千童县地,属勃海郡。后汉灵帝时,改置饶安县于此。晋仍属勃海郡。后魏属浮阳郡。熙平二年,置沧州治焉。隋初郡废。大业二年,改隶州为沧州,而饶安之沧州废。寻属勃海郡。唐武德初,移县治故千童城,沧州亦徙治焉。六年,州移治胡苏城。贞观十二年,又移饶安县治故浮水城,仍属沧州。宝历二年,武宁帅王智兴讨横海叛帅李同捷,其将李君谋绝河,残无隶,降饶安壁。是也。宋仍属沧州。熙宁四年,省入清池,为饶安镇。○浮水城,在州东五十里。本高城县地。隋开皇十六年,析置浮水县,属沧州。大业初,省入盐山县。贞观中,为饶安县治。《金志》:清池县有新、旧饶安二镇。浮水城,即新饶安镇也。

  定县城在旧饶安东南三十里。汉县,属勃海郡。武帝封齐孝王子越为侯邑。后汉时,省入饶安县。○五垒城,《志》云:在清池旧县西南二里。汉宣帝封河间献王子雍为景成侯,侯营别邑于此,使五子分居城中,各筑一垒,因名。又有麻姑城,《寰宇记》:汉武东巡,祠麻姑于此,因名。

  燕留城《括地志》:燕留故城,在长芦县东北十七里。《史记·燕世家》:庄公二十七年,山戎侵燕,齐桓公救燕,遂北伐山戎而还。燕君送齐桓公出境,桓公因割燕君所至地与燕,燕君筑此城,名曰燕留也。

  ○灶儿坡县东北百里。居民于此煮盐为业,因名。前朝建文二年,盛庸等遣将分兵屯沧州。燕王曰:沧州土城,溃圮日久,修之不易,当乘其未备急攻之。遂由通州至直沽,谓诸将曰:彼所备者,惟青县长芦。今博垛儿、灶儿坡数程无水,彼不为备,趣此可径至沧州城下。乃一日夜兼行三百里,掩至沧州,遂克之。又有马落坡,在州东北二十五里,元尝置巡司于此。

  ○海在州东百八十里。东接登莱,北连辽碣,茫然巨浸。

  卫河在城西,市西桥跨其上。其上游自南皮县流入境,又东北入兴济县界。州南二十里有砖河水驿,为卫河津要处。《元志》:永济河在清池县西三十里,时州治未移也。又州西北五里有永济堤,唐永徽二年,刺史姜师度筑。州东南三十里,又有永济北堤,唐开元十六年所筑。

  漳河在州西。《唐会要》:清池县西四十里,有横漳堤,显庆元年筑。西北六十里,又有横漳东堤,开元十年筑。旧漳河盖自阜城交河以东,直至城西,即长芦河也。今故流多堙废。

  浮河州东南五十四里。旧《志》云:在清池县南二十里。汉时自大河分流,东北出,经浮阳县南,又东北流入于海。今自东光县南界之永济渠分流而东北,下流亦注于海。《唐志》:清池县东南二十里,有渠注毛河。东南七十里,有渠注漳,并引浮水,皆神龙中刺史姜师度所开。又县南十五里有浮河堤,开元十六年所筑。《史记》云:赵之南界有浮水焉。即此河矣。又《十三州志》:浮水东入海,其西南二十三里有迎河,从南皮县来,分漳水以入于浮水。

  毛河州西南五十七里。来自南皮,亦名屯氏河。经盐山县城南,又东北入于海。又阳通河,《志》云在旧州城东南十五里。唐开元十六年,开以导永济渠之涨溢,下流合于毛河。有阳通河堤,亦开元十六年筑。

  无隶河《唐志》:在清池县西南五十七里。亦曰无隶渠,一名无隶沟。《唐史》:永徽元年,薛大鼎为沧州刺史,界内无隶河久填废,大鼎浚治属之海,商贾流行,里民歌之。又疏长芦、漳、横三渠,泄污潦之水,州境遂无水害。

  减水河州南十五里。西接卫河,东达于海。弘治中,开以备卫河之泛溢。既以去海尚远,涨水往往由此决入田闾,大为民患。乃复塞之。○徒骇河,在州西,昔时大河支流也。今堙。《唐志》:清池县西五十余里,有徒骇河西堤。又县西四十五里,有明沟河东堤,皆永徽三年所筑。

  李彪淀州西南十里,旧为钟水处。《唐志》:清池县西五十里有李彪淀东堤,永徽三年筑。又三堂泺,亦在旧清池县北。《宋志》云:沧州北旧有三堂等塘泺,为黄河所注,后河改而泺塞。程尝请开琵琶湾引河水,而功不成。熙宁六年,屯田使阎士良,请堰水绝御河,引西塘水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