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长县东三十余里。而山西之石楼县西距大河百里西南接青涧县境,永和县西距大河五十里西北接延川县境,大宁县西距大河七十五里西北接延长县境,津流相通,一苇可航也。

  又南经宜川县东。河之东岸,为山西吉州及乡宁县之西境。

  大河在宜川县东八十里,而山西之吉州西距大河七十里与宜川接界。孟门山、壶口山皆在其地,为河津险要。又南为乡宁县,西距大河八十里。又西南接韩城县界,缘河两岸,群山列峙,称险固焉。

  又南经韩城县东,又南经阳县东。河之东岸,为山西河津县及荥河县、临晋县之西境。

  大河在韩城东北八十里,龙门山在焉详见陕西韩城县。《大事记》即吕祖谦所著:周威烈王十三年,晋河岸倾,壅龙门,至于底柱。吕氏云:自春秋以后,河患之见于史传,盖始于此。又南流经梁山东山在韩城县南十九里,亦详见韩城县。春秋成五年,梁山崩壅河,三日不流,即此矣。又南经阳县东南四十里,津渡相通,战守所资也。而山西之河津县,即古耿邑也。商祖乙都耿,圮于河水。《书》有盘庚之诰,是矣。今县西去大河三十里,亦有龙门山,与韩城之龙门对峙。所谓禹凿龙门,河经其中者,非与?又南经荥河县城西,城去大河不及一里,汾水自东北流入焉详见山西大川汾水。又南经临晋县西三十里,渡河而西又三十余里即阳县矣临晋有吴王渡,阳有茶峪渡,俱黄河津济处。

  又南经朝邑县东,又南经华阴县东北,而渭水入焉。河之东岸,为蒲州城西,又南过雷首山西,乃折而东也。

  大河自阳县南百二十里,而经朝邑县东三十五里滨河有临晋关,亦曰蒲津关。又南五十余里,至华阴县境,则华山当其冲,潼关在焉关西去华阴县四十里,详见陕西重险。又渭水流经华阴县北,至县东北五十里而入于河,即《禹贡》导渭入河处也渭水详见陕西大川。而山西之蒲州,大河自临晋县境南流五十余里,经其西门外,有蒲津关与陕西朝邑县临晋关夹河相对,关在县城三十五里。为自古设险之处详见山西重险蒲津关。又南则涑水流入焉即绛水也。详见蒲州。经雷首山西山在蒲州东南十五里,详见山西名山雷首,折而东,其地亦谓之河曲。春秋时,秦晋战于河曲,是也。河流自东胜州折而南,几千八百里。自壶口、龙门以至于潼关,两岸重山,翼带深险,而华山复横亘其南,冈峦盘固,河于是复折而东。河山之胜,甲于天下矣。

  又东经阌乡县北,又东经灵宝县北。河之北岸,为芮城县南境。

  大河在阌乡县北七里,又东经灵宝县北十里。而山西之芮城县负山面河,南距大河二十里,与阌乡县夹河相望,三十里而近耳。盖河自雷首西麓而南经芮城西二十里,稍南即折而东。芮城当其曲折之间,而阌乡县亦为大河东折之冲。东至灵宝县七十余里,西距潼关六十里,踞高临深,并为险塞。

  又东经陕州城北,又东经渑池县及新安县北。河之北岸,为平陆县及垣曲县境。

  大河在陕州城北,自灵宝县东流六十里,至州城西北三里,大阳津在焉亦曰茅津,详见陕州,河津要地也。又东四十余里为底柱山,控扼中流,惊涛怒湍。舟船经此,称为艰阻详见河南名山底柱。又东百余里经渑池县北境大河南去县城六十余里,又东百里为新安县境大河南去县城四十余里,陵阪陂陀,津途遥隔,故二邑无滨河之称也。而山西之平陆县城临大河东南,距陕州不过五六里,南北往来,尝为津径。又东二百余里,至垣曲县南二十里,冈阜逶迤与河南岸两相倚阻,皆非利涉之所也。

  又东经河南府北。河之北岸,为济源县南境。

  大河在河南府城北二十里,绕北邙山之麓北邙山在府城北十里,详见河南府,层峦叠阜,屹然保障。《志》云:大河自芮城阌乡而东河之北岸,则中条以接王屋,南岸则崤函以接北邙。夹河翼带,并趣而东。虽底柱扼塞中流,而旁无ㄨ决之患。则以岗陵包络,有自然之险固耳。而济原县南距大河七十里,西邻垣曲,南卫洛阳,亦控守之处云。《唐史》:圣历二年,河溢,湮济源民舍千余家。或以为山水暴发,非河患也。

  又东经孟津县北。河之北岸,为孟县南境。

  大河在孟津县北五里,北岸至孟县三十里今孟县西南至孟津县五十余里,盖嘉靖中孟津益徙而西也。即古之孟津也,河桥在焉。自昔为设险之处,河阳三城置于此详见河南重险,今废。《宋史》:乾德二年,孟州水涨,坏中氵单桥。《金史》:大定十一年,河决王村,南京、孟、卫州界多被其害王村,今山东濮州治也。孟州,即今孟县。南京,即今开封府。盖下流壅,故倒灌上流也。嘉靖十七年,河涨孟津,县圮于水。盖河自孟津而上,多循山麓。行至孟津,两岸平阔,河势渐张,溃溢之患,于是乎见端矣。夫决在下流,河之患犹浅;决在上流,河之患乃深。孟津河行平陆之上流也,河患及此,下流之壅阏必日甚,横决必且益多。征之往事,不信然与。○丘氏曰:河为中原大害,自古治之者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