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接界。下流入于澜沧江。

  诺邓井州西北三十五里,盐井也。置盐课大使于此,所辖又有石门一井。又大井,在州东南三十五里,产盐。所辖又有山井及天耳井。又师井在州西北百三十里,顺荡井在州西北二百五十里,俱有盐课大使,旧属五井提举司。万历末,废提举司,改属州。其井新旧互异,仍与浪穹境内洛马盐课使统为五井云。

  ○云龙甸州东北七十里。甸广衍,宜畜牧,有巡司戍此。

  十二关长官司府东三百里。本云南县楚场地。元至正间,因僻险始置十二关防送千户所。明初,改为长官司,土司李氏。

  ○归山在司西。峰峦耸峙,为境之望。《志》云:司北百二十里,有赤石崖、大山箐,西三十里为干海子山箐。东六十里曰楚场山箐,南四里即你甸也。

  一泡江在司南,波流湍急,自归山而东,历司城南,东北流入姚安府界,注于金沙江。

  附见:

  大理卫在府治南,洪武十七年建。

  洱海卫在云南县治西,洪武二十二年建。

  大罗卫在宾川州治东钟英山下。州境旧为荒原,弘治中,置州及卫,得古碑曰大罗城,因以名卫。杨慎曰:云南诸城西上永昌,经途所届,旁多寇巢,曰金鸡庙、赤石、螳螂龟山、铁索箐。其诸蛮皆以盗掠为雄。弘治中,始州宾川而卫大罗,城迷渡而戍普氵朋,冀以弭盗,竟不克。嘉靖初,巨魁就擒,道路始宁息云。金鸡庙,《志》云:在云南县境。

  ◇鹤庆府东至北胜州二百十里,南至大理府二百五十里,西北至丽江府界七十里,北至丽江府宝山州二百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一千一百六十里,至江南江宁府八千二百四十里,至京师一万一千二百四十里。

  《禹贡》:梁州徼外地。汉属益州郡。东汉分隶永昌郡西北境。唐为越析诏地地名鹤川,又名样共川。南诏徙羊苴咩城,近龙尾、鹤拓即此。天宝中,属于南诏。太和中,置谋统郡。蒙氏劝丰于样共川置。宋时段氏因之。元初,置鹤州,寻改置二千户,仍称谋统属大理万户府。至元十一年,复为鹤州。二十三年,升为鹤庆府,后又改为路。明洪武十五年,复为鹤庆府,旋改为军民府编户十三里。《通考》:鹤庆四十八村,乌蛮、猡猡、西海子等尤为犷犭旱云,领州二。今为鹤庆府。

  府山川明秀,内固大理,外控番戎,险阻足据,平原可耕,亦要地也。

  ○鹤州城今府治。宋时大理所筑。元置鹤州于此,明初废。洪武十五年,因旧址列栅为守。永乐初,以砖石。嘉靖十九年,复拓旧址,改筑,号曰新城,惟北门月城尚因旧垣。万历二十八年,复修城浚濠。今城周四里有奇,门四。

  废副州在府境。《一统志》:废木按州,亦在府境。二州皆元置,属鹤庆府,明初省。

  ○覆釜山府西五里,为郡镇山。形如覆釜而最秀,南北诸山皆拱翼之。下有龙潭。又有金灯山,在覆釜下,亦名秀台山,其相抱者曰仰止山。○金凤山,在府西二十五里。又府北三十五里曰逢密山,有三峰入云,山腰有洞颇幽胜,谓之青玄洞。

  峰顶山城东十七里。峰峦起伏,南接龙珠山,北抵丽江界。下有五泉,可以溉田。○龙珠山,在府南五十里,前耸后平。象眠山,在城东南二十五里,山势逶迤如象眠然。下有石穴,漾共江之水过此穴而流入于金沙江。

  拱面山在府西北五里。山高百仞,一峰拱向郡治。林峦环映,阴晴异态。又府西南十里为朝霞山,山半有风洞。又西南二十里曰垂珠洞,又西二十里曰金斗陂,下有银泉。

  方丈山城南百二十里。《志》云:南诏名山凡十七,此其一也。南接点苍,巍峨峻拔,山半有洞曰太极洞。中有池曰金龙潭,深不可测。一名观音山,南去浪穹县仅四十里。又半子山,亦在城南百二十里,产矿山也。山北有涌泉,伏流二里许,始泄为三派,居人赖之。又南五里为豸角山,以形似得名。桃树江出山下,流入南山岩穴中。大成坡府东南七十里。顶有泉,深广仅尺许,不溢不涸,行人资焉,谓之一碗水。又府东南百三十里有炼场岩,下有温泉。岩石层垒,可数千仞。又大孟岩,在府东南百八十里,石壁屹立,其形如城。

  松桂台在城南六十里。明初傅友德征佛光寨尝屯兵于此。又城北八里有象跪石,相传忽必烈自丽江石门关乘象至此,象跪不前,因名。

  ○漾共江在府治东南,即鹤川也。阔十余丈。源出丽江界,流入境,至象眠山麓。群山环合,水无所泄,潴而为湖。入城东五里之石穴,复出,名为腰江。东与金沙江合流。○落钟河,在城南五里,源出朝霞山之龙湫,截官道而东入于漾共江,昔尝坠钟于此,因名。又长康河亦在府南五里,源出府西黑龙潭,东流注于漾共江。

  白龙潭府北七里。潭之上,山数十重。最高一峰名金顶,下为白鹭。山势若骞凤,泉源甚远。至白龙祠下,有泉百派,汇而为潭。又西龙潭在府西七里,源出覆釜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