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皆治此。今编户九十八里。

  ○高要城即今府治。汉置县治此。宋皇中,始筑州城,环土为垣。政和三年,改筑石城。明洪武元年,复增拓之。天顺、嘉靖间,皆尝修筑。有门四,城周四里有奇。

  平兴废县府东南八十里。刘宋置,为宋隆郡治。沈约《志》:元嘉十八年,以交州流寓立昌国、义怀、绥宁、新建四县,为宋熙郡。二十七年,改置宋隆郡,领平兴、初宁、建宁、招兴、崇化、熙穆、崇德等县。孝建中,复改为宋熙郡。齐时亦曰宋隆郡。隋平陈,郡废,以平兴县属端州,诸县悉并入焉。唐因之。宋并平兴入高要县。《一统志》:府东南三十里有废崇州,宋元嘉中置,寻废。误。《郡志》以为宋隆郡故址。又云:平兴废县,今为黄村都,成化十一年,割入高明县,去高明城五十里。

  博林废县在县西南。梁置,属新宁郡,并置抚纳县。隋属新州,大业初以抚纳县并入博林县,属信安郡。唐属端州,贞观十三年省。

  ○石室山府北六里。一名圆屋山,亦名高星山,或谓之定山。山有石室,自生风烟,南北有二门,中可容百余人,号为神仙下都。其前有浦曰高星浦,旁有耸石,广六十余丈,高二百余仞,谓之崧台。又有七星岩,连属曲折,列峙如北斗,岩之中亦为石室,容数百人。又有斗魁台,唐初所筑。岩之左为石洞,穹窿宏敞,前后二门,顶开中ニ,巨石覆其上,春夏间潦水泛溢,岛屿平没,惟此高耸特出水中。又东逾沥湖半里许曰屏风岩,又里许为阆风岩。从石室而西,半里则为天柱岩,又里许为蟾蜍岩,又半里许为仙掌岩。西北二里曰阿陂岩,延袤凡数十里,沥湖环流其下,可通舟楫。又有北山,亦名北岭,在县北十里,高千仞,盘亘百余里,为府治之后山,峰峦联属,若屏障然。其中一峰,屹立雄伟,名将军岭,盖即石室之支阜也。又府东北十里曰狮子冈,在七星岩之东,中峰嵯峨,陵阜盘郁。

  铜鼓山府南二十里。高千仞,周三十余里,府治之案山也。山有赤石如鼓,叩之有声,因名。又南三十里为神符岩,有南北二岩相向,南大北小,皆奇胜。小岩口又有龙井,四时不涸。○云从山,在府南三十里,高百丈,周五十余里,峰峦叠,秀出天表,新宅水经其下。

  高峡山府东三十里。高百余仞,周十里,与烂柯山对峙,江流至此夹束而出。一名高要峡,汉以此名县。相传山有灵羊,每出鸣,风雨随至,亦名灵羊峡。灵,一作羚。三国初,吴交州刺史步骘取南海,刘表大将衡毅、钱博等逆战于峡口,兵败,毅死之,即此处也。水中有亚婆顶、钓鱼台,皆最湍急处。○烂柯山,在府东南四十六里,一名柯斧山,旧传王质观棋处。亦名端山,峡之对山也。高数百仞,周五十里,其上俚人所居。江水经此,谓之端溪。隔溪有二岩,石可为砚。《吴录》曰:端山有五色石,石上多香木。《砚史》云:岩有四,曰下岩、上岩、半边岩、后砾岩,穿洞深入,不论四时,皆患水浸。治平中贡砚,取水月余方及石。自仁庙以前,赐史院官砚多是,其后岁贡惟上岩耳。《一统志》:砚石凡三种,岩石为上,西坑次之,后磨又次之。

  顶湖山府东北四十里。山高千余仞,周数百里,为一方巨镇。盘郁森耸,攀援莫上,山顶有湖,四时不竭。又东北十里曰九坑山,高五百余仞,周五十余里,出泉九派。旧有茶园四十四所,犭人居之。○劳山,在府东北百里,高数百仞,周三十里。山径险狭,樵人惮劳,因名。

  湘峡山府西三十余里。高数十仞,周八里,群峰列峙,江经其中,形类潇湘。其东五里为小湘峡。宋皇四年,侬智高犯端州,州守李宝臣曰:若得兵数千人,伏小湘峡,扼至险以击骄兵,可必胜也。即此。《志》云:府西有小湘、大湘二水,俱流至峡中入江。○望夫山,在府西六十里,高百仞,周百里,屹然际天。《郡国志》古端州有望夫山。又腾豺山,在府西百里,亦曰腾豺岭。山势险峻,有异兽,或谓之腾猿,亦曰腾犴。

  王侯峰府东南七里。高数百仞,周三十五里。《志》云:宋元丰中,郡守王泊葬其下,峰因以名。又金洲冈,在府东南九十里,巨石が峋,高数十仞,周数百丈,屹立江流。又十里为罗郁冈,亦横屹江面,潦涨时,漩涡颇险,亦西江捍门也。又白猪冈,在府西南五十里,高百丈,周三十里。冈有石如猪,因名。又府西一里有三台冈,三冈鼎峙,状若三星。府西北一里又有龙顶冈,高五丈,周二里,林木蓊蔚,军民环居其下。

  ○大江在府城南。一名西江,亦曰西水。《元和志》:端州当西江口,入广西要道。今自广西三江而来,经封川、德庆,绕郡城而东,南入广州府境,注于海。每淫雨,则江涨暴至,且为羚羊峡所束,郊原皆溢。谚曰:水浸钓鱼台,上下不通来。钓鱼台者,峡中山也。峡江旋束,溢为涡塘,皆有渔人恣取之,并多得蟹。西水退尽,蟹亦蜕壳。谚云:西水漫漫,鱼蟹满盘。是也。详见大川西江。

  新江府南六里。源出新兴县乱山中,北流百四十里入于大江,谓之新江口。又新宅水,出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