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又有朱公、曹充、赤珠、三莱洲、茶寮等隘。县南又有半地、三角等隘。

  诏安县府南二百里。东北至漳浦县百三十里,西至广东饶平县百七十里。本漳浦县南诏地。宋为南诏场。元至正中,右丞罗良命屯官陈君用砌石为城,以防不虞。明弘治中,广寇为患,调漳州卫官军戍守。正德十四年,设捕盗通判驻焉,督平和、饶平二县。寻废。嘉靖九年,析置诏安县。今城周七里有奇,编户二十二里。

  ○南诏城即今县治,宋南诏场也。后为沿边巡捡寨,亦曰临海寨。元至正十四年,汀、漳盗起,因筑城为备,东临溪,西、南、北倚山,城周三里有奇。明初为南诏把截所。正统十四年,邓寇猖獗,漳寇乘之,攻围八月不能陷。弘治十七年,广寇突入城中,四出劫掠,乃议调漳州卫后所官军置南诏守御千户所。始拓城西偏而广之,砌以石。嘉靖中设县,遂为县城。自是屡经修筑。三十七年,增筑城垣,浚河四周,半通海潮。四十二年,仍筑外城,周六里有奇。又筑西关城,周三百余丈,称为完固。

  ○良峰山县西一里。耸拔奇秀,县之主山也。县东北十五里曰九上落山,其山九上九下,旧为通道所经,剽掠者往往伏匿于崖谷间。嘉靖二十四年,道移而东,寇患始少。○赤坑山,在县西三十余里,攒聚若五星。又点灯山,在县北三十里,夜常有腾光,因名。

  九侯山县北二十五里。九峰并列,有石门可通车马,中多泉石之胜。其相接者曰乌山,峰头巨石嵯峨,半插天表。北接云霄镇,东联豪仔林山,为邑后障。一名火焰山,以山形尖耸也。又厚广山,在县东北二十里。一名和广山,律耸秀,与初稽、九侯诸山形势联络。《志》云:初稽山在县北二十五里。○金溪山,在县西北四十里,俗曰金鸡山。与六峒诸山相接,旧有银坑。正德初,议开采,不果。万历中,复议开,商贾杂沓,奸宄欲乘机为变,寻奉旨封闭,又以南诏所官兵更番戍守。然盗矿者犹隐匿故也。又龟山,在县西南二十五里。上有巨壑,蛟龙潜焉。又有石洞,山之右有汀、潮分界巡司。又大南山,在县南十五里。两峰锐秀,俗名大尖、小尖,自山而西,绵亘数十里,若巨屏森立,接于龟山。

  豪仔林山县东北五十里。山势あだ,崖石林立。有石屋数十处,可容百人,称十八洞。嘉靖末,附山剧寇啸聚谷中,出没靡常,大为民害,久之稍息。然箐林峭险,奸慝恒伏匿焉。《志》云:山势与九侯诸山连络,为邑之镇山。自梁山逾盘陀岭而南,此山群峰插天,居然竞胜。支麓为葵冈山,在县东四十五里,绵亘数里。中有两小山相峙,称相见岭。有古关隘,累石而成。宋为沿海道巡海所。近以上湖、后港诸村豪黠劫掠,拨浙兵守之。县东六十里又有余甘岭,山盘亘旷邈,为漳浦、诏安接壤处。旧时路出山巅,崎岖不便。万历二十五年,县令夏宏改由山腰,甚为民利。

  渐山县东五十里。高峭千仞,顶分二峰。中有潭,深不可测。其相望者为双岐山,以两峰相岐而名。《志》云:山在县东三十五里,与厚广山相连。又玄钟山,在县东南三十里,距玄钟所十里,滨海。漳舶出洋,旧皆发于此。原设公馆,主簿镇焉。后设县,镇废。以其地屡为倭寇所凭,发船移于海澄。《志》云:玄钟之北,又有梅岭,为戍守处。嘉靖四十四年,戚继光败贼吴平于此。○大帽山,在县东,负海最奇耸。宋末,丞相陆秀夫、陈宜中扶帝泊舟于此。又川陵山,亦在海滨,半入海。俗传帝南渡,将都南澳,筑此为东京,地遂陷为海,今城堞尚存。自山巅向海,莫穷其际。其峰青耸秀丽,号为苏尖,一名苍陵,亦号东山,北去铜山所十里。相接者为虎冈山。又有揭榜山,亦曰东湖山,山下有小湖也。又甘山,在海中,远望山巅,若小髻然。天将飓风骤雨,则形状变幻不一。中有井水,独甘淡,因名。又虎仔屿、南村屿、崎屿、犬眠屿,皆在川陵山南大海中。

  ○海在县东南。《海防考》:县咫尺即海,控引潮、粤,最为险要。而玄钟所之胜澳,则县之门户也。由海口西出半日程,为饶平之南澳山,砥柱海中,周围二百余里,与玄钟所对峙。其山之远者曰黄芒山,长三十里,逋逃之民居焉。伏险窃发,为信地要害。又有蜡屿山,长二十里。相近为洋屿,中多平田,漳、潮民杂处耕佃樵牧于此。递南入潮之澄海、潮阳县界。《郡志》:诏安之海有三派:一由铜山所之大京门入县东百浦、走马溪止;一由玄钟所北港门入,经渐山,汇梅洲上湖止;一由玄钟所南港入,经赤石湾,绕县治至甲洲止。其从南澳入者,则潮之黄冈,广之南海矣。

  东溪在县城东。源出平和县大峰山,入县境回环流,诸溪涧水悉汇入焉。经县南五里,为横岭渡,又南入于海。○港头溪,在县西,汇诸溪水出龟山西象头渡入海。又大陂溪,在县东四十里,由西北马洋山东南流,至大陂南,绕梅州村,复抵渐山而入海。又走马溪,在县东南,内有东澳,为海口藏风之处,寇船往来尝泊此,俗呼为贼澳。距玄钟所二十里。嘉靖三十九年,倭贼自广东突入走马溪,势甚张,官军与战,沉其数艘,贼败遁